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真五行大陆> 15.小议金秋和西方的13(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5.小议金秋和西方的13(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起点文学ddxsku新笔趣阁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除此之外,春天与五色中的“青”是对应的,所以人们又称“春闱”为“青闱”。例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纪》:“王起于会昌中放第二榜,内道场诗僧广宣以诗寄贺……起答曰:‘延英面奉入青闱,亦选功夫亦选奇。’”

  “青春”一词当初指的是春天。例如《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唐代诗人李白在《江南春怀》诗中有“青春几何时,黄鸟鸣不歇”之句,杜甫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其中的“青春”都是春天的代名词,而不是我们现代人表面所理解的那个青春。

  少年时期犹如春天,生机盎然,因此“青春”也被引申用来喻指少年。晋人潘正叔《赋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称:“予涉素秋,子登青春。”注曰:“素秋喻老,青春喻少也。”。素为白色,与金行、秋天等相配,故秋天也称“素秋”。秋时草木日渐凋落,所以“素秋”也可用来比喻暮年。

  至于文中那一句诗句是出自清朝魏源的《华山诗》三首,全文如下:

  金秋严肃气,凛然不可容。一石一草木,尚压千万峰。岂肯放平易,招引人世踪。树皆斜仄生,云皆斜仄通。略无寸步直,但有两壁穹。近之太难亲,遥瞻始景从。正如古神圣,千载共朝宗。不睹岩岩势,但慕泱泱风。安知真觌面,不与跻华同。

  为访云中君,来寻天上石。千洞万洞势,混沌重开辟。人行入山中,山已天外立。再上更不能,有石皆倒岌。台殿青云端,势欲压山侧。森然一檐下,献此万丈碧。造胜启天荒,入深闯地赜。遗众伫曾颠,骤觉此身易。出山意已移,灵境渺天北。从知此后身,所莅皆谪斥。

  百转百丘壑,一步一阶级。奇怪非一逢,性命几万掷。倒垂万菡萏,侧走千霹雳。一石三芙蓉,三峰只一石。千峰为莲瓣,三峰为莲菂。纷纷莲花须,化松千万亿。白帝明星宫,寄在千叶隙。神仙窟宅间,日与天相索。聪明乃尘垢,陶铸皆陈迹。虽复游无穷,亦自悲形役。一下金天台,人间愁踧踖。

  备注:文中的一些资料来源于钟江华和陈立中的《“阳春”与“金秋”--论词语教学与文化传承的关系》。

  从这简单的金秋两字可以看出,古人的遣词造句并不是随便弄出来的,而是有根有据的,因此,在看古书的时候千万别拿现代人那种随意写作的心态去看古人的文章。《道德经》仅仅八千言,却可以千古流芳;6075字的《孙子兵法》被称赞为字字珠玑;还有《三国演义》也只是64万字左右,却让无数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为之倾心,反观现在洋洋洒洒几百万几千万字的书,有几本能流传下去的?别说流传了,就连传遍全国都做不到。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