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布做的简陋手套,在麦叶的切割之下,已经是有些破烂了,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个手套,现在破破烂烂的可能就是自己的手掌手背了。
“怎样?”斐潜扭头问黄月英道,“没被割到吧?”
黄月英也由侍女将葛布手套摘了下来,然后看了看,说道:“……还好……这个手套还算不错……郎君,若是……”
斐潜摇了摇头,说道:“……虽然好,但是他们舍不得的……”
一般农夫哪里会舍得用葛布来做手套?
黄月英闻言也明白了,也就不再说什么,只是低低的叹息了一声。
斐潜笑道:“别在意,比起这个手套来,家里的那个犁头,更为实用……这两日,便可以先交给大工房量产了,等秋收之后,在平阳,阴山两地,先行试用……”
黄月英睁大了眼睛,说道:“那个犁头?郎君不是前段时间还说需要些改进么?”
“一边试,一边改呗……”斐潜笑笑,半认真半打趣道,“若是成了,这黄氏犁,说不得也会名满天下……”
黄月英眨巴眨巴眼睛,琢磨了片刻,然后有些坐立不安的说道:“……郎君……我想先回去……”
“想回去再看看,修改一下?行,你便先回去吧……”斐潜说道,“士元说是快到了,我在这里等等他……”
黄月英得了斐潜的首肯,便带着人,急匆匆的返回府邸去了。显然,虽然斐潜说得有些夸张,但是黄月英却相当的认真。
春秋战国时期,虽然有铁器和牛耕,但是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直到了汉代,以“耦犁”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开去。
但是耦犁不免太过于笨重,也因为牲畜的要求,因此能不为大多数的农夫所能承受,所以,曲辕犁这东西,对这个时代来说,已经可以算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大发明了。
可是问题是,斐潜虽然知道曲辕犁比耦犁或是直辕犁都更好,但是却没有直观的概念和印象,甚至连基础的结构和布局都不是很清楚。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个曲辕犁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从文字上变成实物,就成为了黄月英的小工房的一项研究课题。
黄月英认为斐潜所描述的曲辕犁,确实会比当下使用的耦犁会更好更简便,因此也就迸发出相当的热情,带着工匠在府邸之内的小工房内研究起来,不过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要做出来,却并非易事。
犁头要多长,犁辕的弧度到底是多少,犁铲要多尖角度要多少,犁梢要自立的还是要倾斜的……
这些都要一点点的进行实验。
家中后院小工房一侧的那片土地,已经被来来回回犁了不知道多少遍。
犁开了,再翻回去,夯实,再犁开,就这样,前前后后也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幸运的是,至少斐潜大体上知道一个方向。
虽然可能还不是最为完善的状态,但是到了现在,也就该拿出来了。
人口增加,粮食需求也在增加,如果不能扩大亩产量,那么就意味着要增大种植面积,而扩大耕作面积,则是会增加管理上面的人力成本,换算起来,还不如采用其他的一些技术,提升目前单位面积的产量更划算……
比如曲辕犁,还有沤肥。
曲辕犁,可以加大翻耕的深度,节省人力,无形当中增加了耕作的精细程度,至少可以在原有的产量上增加两成左右。而沤肥,则是补充了田力,可以让庄稼采用更为密集的方式进行耕作,正常来说,也可以增加亩产量至少一二成……
虽然之前有一个叫做汜胜之的农学家提出“薄田不能粪者,以原蚕矢杂禾种种之,则禾不虫”,并且还制定出一系列的沤肥田地的配方,就像是给田地开的中药汤剂一般,比如“马骨锉一石,以水三石,煮之三沸;漉去滓,以汁渍附子五枚”等等,但是很遗憾的是并没有广泛的流传开来,甚至这样的方法还被获悉的人加以珍藏,不轻易示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