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留在我身边?哈,我身边人越少,他们越放心,他们越放心,我们取胜的可能性越大。”徐荣抬起手,示意张辽别坚持了。“万一战败,有你在湍水之南,我至少还有机会渡河。”
张辽躬身领命。
——
孙策召集众将议事,商量如何迎战徐荣。
穰城不能落入徐荣手中,决战势在必行,躲不掉,只能迎难而上。
但决战并非易事。
与邓展、文聘会合之后,孙策总兵力不到两万,战斗力最强的是郭暾所领的四千亲卫营,其次是黄忠、邓展和董聿三部共一万人,再加上秦牧统领的亲卫骑千余,再其次就是文聘所领的袁术旧部四千人。除了极亲卫营的一部分人之外,绝大多数人不久前还是南阳世家豪强的部曲,甚至不是正规部队。
军械再好,技术优势再强,最后也需要落实到人。临阵交战,越是精巧的军械,对操作者的要求越高。如果手忙脚乱,技术优势将大打折扣,甚至可能弄巧成拙。
可是徐荣拥有步骑两万多人,西凉兵素以精锐著称,身经百战。更要命的是徐荣至少有五六千骑兵,穰城附近地势平坦,最适合骑兵奔驰,万一被徐荣抓住机会,仅是这五六千骑兵就能击垮两万步卒。考虑到这些骑兵,孙策也只能选择速战速决,否则他的粮道必然会被骑兵断绝。
如此一来,摆在孙策面前的就有两个难题:南阳士卒能否挡住西凉步卒的攻击?如何防备西凉骑兵?
黄忠、邓展主动请战,要求担任前锋。他们两部成列比较早,训练时间更长,又经历过几次战事,有一定的战斗经验,可以承受较大的压力,更有把握挡住西凉步卒的进攻,稳住阵脚。
话音未落,董聿不服气了。我的部下虽然成列相对较晚,但我也是经历过大战的人,不敢和黄校尉比,比你邓校尉可早多了。我跟着将军作战的时候,你刚刚被俘呢。
提起旧事,邓展有些不好意思,文聘更尴尬。他当时的对手就是董聿,严格来说,他也是董聿的手下败将。可是孙策对他很重视,现在他领四千人,董聿却只有两千人,怨不得董聿有意见。
“我打头阵吧。”文聘说道,声音不大,但是很稳定。“我虽然不如诸君善战,可是我的部下以南阳人为主,只要想办法激励起士气,将士用命,应该能顶住西凉兵的进攻,挫挫他们的锐气。”
孙策心有所动。文聘说得对,南阳人可能算不上精兵,但南阳人有个好处,他们是守护自己的家园,比西凉人更愿意拼命。这一点应该好好利用。俗话说得好,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人一旦被逼到了绝路上,往往能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南阳人软弱又怎么了,兔子急了还咬人呢,西凉兵屠城已经激起了众怒,为了复仇,南阳人完全有可能不要命。
反正败了也是死,不如决一死战。
刹那间,孙策做出了一个决定。他摆摆手,示意众将不要急着争论,他先提两点原则:一,要充分调动南阳人的战斗意志,激发他们的潜力;二,这次要置之死地而后生,不留后路,全军上下要抱定与西凉人决一死战的信心,不胜则死。不要想着还有下次,这次要是输了,南阳就是徐荣和西凉兵的,谁都不会有明天。
所以,我们不是要分胜负,我们是要决生死。
此言一出,众人惊愕不已,面面相觑。但他们很快明白了孙策的良苦用心,立刻调整思路,重新布阵。大家各抒已见,提出一个又一个方案,虽然有时候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为了争任务嚷着要出去打一架,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气氛却非常热烈。就连一向不对付的娄圭和赵俨都和睦多了,提出一个又一个鼓舞士气的方案。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