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十三年六月末,李世民正在御书房中审阅州郡处理此次事件的汇报。
正看到汇报中关于如何严查、清剿参与扰闹州郡之人,门外一小黄门急报之声不合时宜的打断了李世民。
放下手中奏报,李世民一抬手。
“何事如此慌张?”
那小黄门未敢进到屋中,只在门外躬身拜道:
“回禀陛下,一连多日成都城内陆续聚集一批益州豪强代表。
本以为是为他事,因此吾等未敢惊扰圣驾。
直至今日早朝过后,那些代表约数百人,皆跪与宫门前广场之上,口中大喊“冤枉”。
巡视宫门的张绍大人见势不妙,令奴婢前来向陛下汇报。
张大人已带人将闹事之人围住,只等陛下决断!”
“哦?竟有这等事?
汝先去告知张绍,就说不到万不得已莫要以武力镇压,待朕与众臣商议之后,便去处置。”
待那小黄门领命而去,李世民将黄皓叫到身边。
“此事非同小可,怕是与前些日清洗益州官员之事有关。
汝速去将蒋琬、霍弋、吴懿、杜琼等大臣请来议事。”
黄皓不作迟疑,转身出了御书房。
见陛下如此谨慎,张嫣在一旁不屑道:
“阿斗哥哥前些日处置边郡急报案时,那股杀伐果断之势为何忽然消失不见?
成百上千闹事官员都已认罪伏法,您为何不直接处置这股无兵无权的土财主呢?”
陈忠闻言连连点头,也认真的看着陛下。
“是啊陛下,杀戒已开,而且也并非无故屠戮。
此举陛下做的没任何不妥之处,此时为何却又怕起几个无端取闹之人?”
刚要回话,门口有人通报道:
“太常杜琼、典学从事谯周求见!”
李世民止住刚说出口的话,转身看向门外道:
“有请!”
不多时,杜琼、谯周一脸惊慌之状,急匆匆解履而入。
“老臣杜琼、臣谯周,拜见陛下!”
“二位免礼!何事如此惊慌?”
杜琼谢过陛下,起身来到陛下近前,小声道:
“前些日老臣只顾朝内外益州官员,却忘了安抚其余不怎么参与国家政事的豪族。
他们或是祖上有高官背景,又或是家私万贯隐不出仕,只在地方上做个富家翁。
此时亲见朝廷在蜀中各地大肆清查益州官员,虽有朝廷政令以及查获罪证在,但毕竟许多年来,大家早就习惯安享太平,皆受不了这般血流成河之状。
想必是惧怕朝廷日后将屠戮之举用在他们身上,抢夺其祖宗基业。
此番老臣疏忽,未能早做处置,如今其势已成,老臣却是无力再阻止其行为。
此时情刚出,尚有回旋余地,老臣连忙前来向陛下汇报,望陛下早日处置,莫要拖延。”
“嗯!杜太常心意朕已知晓,多谢杜太常提醒。
若是朕直接令禁军出宫将领头之人捉拿,余众散则不追究,若不散则一并捉拿定罪。
此法在杜太常看来,可解此次之危否?”
“陛下万万不可!
不论之前诸多官员是否有罪,但陛下处置之法却是极其严厉。
此时益州人士本就如惊弓之鸟,陛下正当安抚之,以免人心离散。
今日示威之人,并无过激举动,且只是喊冤,向朝廷要说法。
若陛下再行武断之举,怕是日后再难令益州人士安心。
蜀中之地,益州人士乃根本,众人不能安心,陛下治理蜀中当困难重重。
届时只凭老臣等朝堂诸公,怕是更难为陛下聚拢人心……”
“那依杜太常之见,朕要如何应对此次事件?”
杜琼组织好语言,正要发话,忽然门外又跑来一小黄门。
“报!宫门外有意外情况!”
李世民、杜琼几人同时惊奇望向门外。
“快报!”
“广汉郑度,受各族代表邀请,欲为他们处置此事。
此时其刚至,正在宫门外求见陛下!”
李世民虽说对郑度有所耳闻,但毕竟这人不在朝中,且历史中事迹不多。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