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138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票)(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38章 突如其来的迁都话题(加更求月票)(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将都城放在这里,前期投入实在太大了。

  朱棣将京畿放在这里,一来是因为这里是他的老巢,二来也没别的选择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看看地图就知道了。

  长安是秦王朱樉的地盘,山东有齐王朱榑,河南有周王朱橚,太原有晋王朱棡。

  虽然当时朱棡和朱樉都已经死了,可作为塞王他们的实力还在。

  朱棣敢将首都放在别人家里?

  那不是找刺激吗?

  北平就成了唯一,也是最好的选择。

  那里是他的老巢,既可以达成政治中心北移的目的。

  又可以彻底摆脱朱元璋和朱允炆的阴影。

  还具有极强的战略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但朱元璋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他想将首都放在哪里就放在哪里。

  哪个儿子敢反对试试?

  他只需要综合考量,哪个地方更合适。

  而眼下的北平,确实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他本来就有这方面的顾虑,现在又听到陈景恪的分析,就彻底放弃了北平。

  现在就剩长安和洛阳。

  陈景恪说了三个要素,经济、交通、防守。

  洛阳在经济和交通上占据绝对优势,但长安在安全上占据绝对优势。

  再加上朱元璋先入为主的想法,还是比较认同长安的。

  不过他依然没有就此做出决定,一切等朱标实地考察归来再说。

  就在他准备结束话题的时候,陈景恪再次开口:

  “还有第四个因素,发展潜力。”

  朱元璋顿了一下,说道:“发展潜力?”

  陈景恪点头道:“对,政治中心发展迅速,很快就会成为大明第一大重镇。”

  “如果发展潜力不足,无法承载如此庞大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就会制约京畿的发展。”

  朱元璋苦思片刻依然不得要领,就说道:

  “你给咱具体讲讲,这发展潜力都指的哪些方面?”

  陈景恪想了一下,说道:“简单来说,土地承载能力就是其中一项。”

  “京畿所在地,能承载多少人口。”

  “就以唐朝长安城为例,人口最高时超过百万。”

  “唐朝人口巅峰约为六千余万,大明立国就有六千万人,百年后人口将破亿。”

  “可以预见的是,大明的京城人口也将是以百万计的。”

  “所以陛下就要考虑,新的都城能不能承载百年后的百万人口。”

  “如果不能,就是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大大的难题。”

  朱元璋恍然大悟,忍不住说道:“长安在唐朝时期就曾容纳百万人口,现在定然也没问题的。”

  陈景恪却暗自摇头。

  还没等他开口,马皇后却先说道:“恐怕不行。”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解的道:“为何?”

  马皇后说道:“你数一下,唐朝皇帝带领群臣外出就食之事,发生过多少次。”

  就食说白了就是出去讨饭。

  每次遇到灾年,皇帝都会带领文武百官出关中,去外地要饭。

  八百里关中平原,已经养不活那么多人了。

  每年从天下各地,往长安输送数百万石粮草,才勉强够养活那么多人。

  关键是关中交通不便,所有的漕运压力,几乎都压在了广通渠上。

  敌人要是能打到潼关,只要封住出关的口子,不让一粒粮食流入关中。

  用不了多久,关中就要人吃人了。

  朱元璋默然不语。

  他是读过史书的,尤其是认识陈景恪之后,更是酷爱读史书。

  自然也知道唐朝面临的尴尬局面。

  可这是十三朝古都,孕育了秦汉隋唐辉煌帝国的气运之地。

  他实在不愿意放弃。

  马皇后继续说道:“汉唐时期,陕北还有大片的森林草原,适宜居住。”

  “唐朝时期虽然陕北开始荒漠化,但当时气候温暖降雨充足,尚能生活。”

  “现在陕北和河套已经严重荒漠化……”

  “如果温寒变是真的,未来气候变冷降雨减少,陕北将更加不适宜居住。”

  “少了陕北的长安,承载能力比唐朝时期更加脆弱。”

  “还要考虑人口增多之后,对当地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所以,我以为长安不再适宜做大明的京畿。”

  马皇后最后说出了自己的结论。

  上个月一千月票的加更,奉上。

  再次啰嗦一下加更规则。

  满三百月票加一更(四千字),无上限。

  请大家多多支持。

  谢谢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