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王昭君为题材的名诗佳作比比皆是,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有名篇传世。李白重在描写昭君远嫁他乡,客死异地的凄惨,留下了“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的诗句。白居易通过“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的句子,表达了王昭君的思乡情切。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将王昭君不得汉元帝顾念,和自己的怀才不遇、漂泊天涯相互联系了起来。当年李白在黄鹤楼想题诗,想了想又放下笔,感叹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不再题写。而王安石可不管有谁题诗在前头,提笔就来了两首:
《明妃曲》一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二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两皆胡姬。
含情欲语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两首诗立刻在馆阁炸开了锅。这两首《明妃曲》以独特的历史视角来评说“昭君出塞”的史实。因其独特,便出了新意。能打破历史的局限是难能可贵的,人无往不在枷锁中,王昭君的历史形象、文学形象早已定格,王安石能够打破这样的枷锁,引入了一个更深邃的论点,这让时人都很佩服。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看似给毛延寿翻案,实际也是在暗指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荒唐至极。“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简直就是在对朝廷埋没人才进行控诉。批评皇帝,哪怕是批评前朝皇帝也是敏感话题。好在大宋士大夫的环境还是十分宽松,翰林学士欧阳修、梅尧臣、曾巩、司马光纷纷写诗唱和。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宋士大夫诗歌出现了“王昭君现象”。梅尧臣的《和介甫明妃曲》写道:“明妃命薄汉计拙,凭仗丹青死悮人。”。司马光的《和王介甫明妃曲》写道:“目前美丑良易知,咫尺掖庭犹可欺。君不见白头萧太傅,被谗仰药更无疑。”。欧阳修的《再和明妃曲》中有:“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这些诗哪一句不是在批评当朝皇帝?他们的集体发声是士大夫的良知。他们在为这个无比开明的盛世敲响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