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二年(1042),从西北回来的名将中只有级别最高的夏竦没有入朝晋升,而他的部将韩琦、范仲淹却升为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这是任何人都会想不通的,夏竦自是心意难平。“庆历新政”轰轰烈烈开展的时候,石介写长诗刺激他显然是非常不明智之举。欧阳修明显太不了解夏竦了,看到《庆历圣德颂》居然也和开封街头的市民一样兴奋,把文字拿给韩琦、范仲淹看。这两位一看完,脸就拉了下来,已经预感到将要坏事了。
夏竦是什么人?朝中无人不知,党羽遍布朝野的吕夷简都惧他几分,怎会是善茬?范仲淹、韩琦、欧阳修出将入相那是因为科举出身,并且名次靠前。夏竦可没有通过正常的科举取士,也能够在朝庭身居高位,那是一般能力可以企及的吗?对于成熟的政治家,对待那些越是才学有限而身居高位的人,越应该谨慎,这很有可能是自己认识的盲区。极有可能是没有认识到这类人的“厉害”之处。
真宗朝,大宋和契丹的一次战斗中,夏竦的父亲身中流箭,在战场上牺牲。朝庭抚恤夏家,荫给了夏竦一个官阶特别小的武官。夏竦显然是不满意的,他拿着自己创作的诗,等在宰相李沆经过的路上。见到行进队伍走近,他快速赶在侍卫反应之前,上前拦住宰相的马头,躬身下拜呈上自己作品。李沆突然一惊,镇定后一想反正也被拦下了,那就读读吧。读完后确实比较满意,就问他把诗呈上来是什么诉求呢?夏竦实话实说,想换个文官的官职。李沆也没含糊,就真的给他想办法换了一个职级一样的文官职务。从此开启了夏竦一路高升的仕途之路。夏竦的起家至少可以说明夏竦是有胆识的,路上敢去拦宰相马的,不知大宋朝有几个人可以做到?也许贾昌朝可以做到,大宋朝庭之上恐怕没有第三个人能做到,即使有不在少数的人自信才华要远胜夏竦。如果能让李沆觉得确实值得推荐,那夏竦也是有一定才能的,而实际上夏竦确实在古文字、诗词文章、经商等方面水平很高。当然,李沆动动指头将夏竦的武职改成文职那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大宋朝这一环的重要性可理解为:李宰相您只帮我这一步,剩下的全看我自己!
夏竦果然也没有辜负他自己。夏竦在工作中不断展示果断、坚决的行事作风,可谓雷厉风行不失才华,一路升至“两制”官员,任翰林学士知制诰。仁宗皇帝命他出使契丹,那时出使契丹是有危险的,轻则被扣押着回不来,重则就在那死于各种“意外”让辽出气了。夏竦的命当然很金贵,回了仁宗皇帝:“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坚决而富有才华的拒绝了。这个回绝信对仗非常的工整,难怪可以做知制诰。大意是:我父亲就因契丹而死,现在母亲也没了,很可怜。我和契丹有不共戴天之仇,去了怕是要和他们干起来,反而误了国事,难以胜任此外交任务。说的真是仁至义尽,也躲开了这个危险的工作。对于曹利用这样的武官失去这样的任务,恐难有晋升机会,夏竦这样的文官可就不一样了。文官的升迁是无论在何时,无论在何地,一声褒贬,一声议论,官职就发生改变了。只是有人是一路高升,有人是一路贬谪。
夏竦的脑子很活,很能利用大宋朝的各种专卖、税收制度经营走私生意,不能说富可敌国,也算是富可敌州。他曾提拔了范仲淹的同年庞籍,出任西军将领。庆历二年(1042),庞籍还正在西线作战,很难说是不是庞籍日后煽动了翅膀,大宋王朝五十年后走向了深渊。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