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第一百三十一章 坚船利炮(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三十一章 坚船利炮(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泰平十年(1715年),随着技术进步和蒸汽动力的发展,催生了海军更新更有威力的战争利器问世——一艘排水量为1800吨的纯钢铁战舰“钟山”号下水。

  这艘铁甲舰设计为蒸汽螺旋桨战列舰,舰长32.5米,舰体宽度为9.2米,两舷的装甲板厚度达到了255毫米,这样的装甲厚度可以抵挡这个时期欧洲各国的海军50磅炮和68磅炮打击,对爆炸性弹药也能很好的抵御。

  此外,在指挥塔周围也布置了180毫米厚的装甲板进行保护,单就防护力来说,绝对是当今世界一流水平。

  装甲虽然提升了防御力,但却带来了巨大的重量改变重心,这导致战舰无法像此前的风帆战舰一样在多层甲板上布置火炮。因此“钟山”号干脆取消了多层甲板的火炮,初期在两舷总共安装了18门150毫米前膛装火炮。

  船上的蒸汽机采用单轴推进,装机功率1200马力,拥有4座锅炉。同时,船上还有两面辅助风帆,设计最大航速超过16节--实际上从没有达到过。在海试时,它也只跑出了最大11节的航速。

  这艘真正意义上的铁甲舰经过连续两年多的试验性航行,对整个舰体又实施了多次改进,随后便于汉兴泰平十二年(1717年)正式入役,隶属于本土舰队之列。

  随后两年,齐国海军又向大兴特种造船厂下达了两艘铁甲舰的订单,其中一艘被命名为“肃慎”号铁甲舰的排水量达到惊人的4000吨。

  若是单以吨位上来论,这艘铁甲舰就可以吊打世界各国的所有战舰。毕竟,即便在此时的英格兰、法国和西班牙,他们也才刚刚开始研究如何生产2000吨以上的大型战舰,而且还为船材苦恼,不得不去新大陆想办法。

  这个时期,3000吨以内,基本上已经是木船的极限了,再大的话就有两重以上的困难。其一是自然界很难找到那种通体直透、强度合适的木材,即便找到了,长度可能也不够,造不了太大的木船。其二是结构强度的问题,这个更无解,毕竟木材的强度天生不能和钢铁比,大船在海里航行时,各部分所受到的力非常大,强度不行的话,船只结构很容易受到巨大的破坏,甚至在恶劣天气里当场散架。

  这两个困难,基本上就决定了2000多吨的排水量就是这个时期木船的极限了。再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日常维护费用过高,还不如用钢铁呢!

  齐国人在接连造出数艘千吨级左右的铁船后,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即便早就有铁肋木壳技术能建造3000吨以上的大木船,却也并没有大规模建造。他们宁愿建造1000-2000多吨的中型木船,这种大小的船在木材资源极为丰富的齐国(威远岛和东州地区拥有大量优质的船材)是最经济合理的,船只装上蒸汽动力系统的话,操作人员也下降几成,基本上是各大国内众多海上运输企业最喜欢的型制。

  待齐英战争爆发后,齐国海军辖下已有三艘铁甲舰,但并没有派出任何一艘随同远征舰队前往欧洲。

  因为,海军方面对是否派遣铁甲舰出征,还有些争论。许多海军将领认为,让铁甲舰跨越印度洋和大西洋,万里迢迢地航行到那么远的战区执行作战任务,担心会使得铁甲舰出现不可测的故障,在维护保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或者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有被英格兰海军俘获的风险,从而失去铁甲舰的秘密。

  再者而言,仅凭众多的机帆战舰,就足以对英格兰海军构成压倒性的技术优势,完全不需要将这些海上“大杀器”派出去。

  另外一方却认为,不论是机帆战舰,还是铁甲战舰,花费了那么多国帑,若是不能与敌交战,证明其实际的战斗力,却仅作为一种海军炫耀的“大玩具”,那造出又有什么意义呢?难道要将其作为一种战略威慑吗?

  这种海上利器,就应该派出去,到战场上经受实际战斗的检验。虽然,这些铁甲舰在历次海上演习时,已充分显露了它巨大的威力,但那毕竟不是在真实战场上获得的数据,缺乏足够的信服力。

  去年四月,太子齐惟垣代表皇帝陛下在建业军港校阅海军时,对几艘铁甲舰的表现赞不绝口,还提了这么一句,“大国利器,当布武天下,以慑夷狄,使其畏威而怀德”。

  陪在旁边的海军总长、骠骑将军(上将)陆宗玄闻言,与几名海军将领互相看了看,均颔首称是。

  至去年八月,海军组建第二特遣远征舰队,准备前往欧洲,以支援前期派出的第一特遣远征舰队。整个舰队由12艘主力战舰、1艘食水补给船、1艘弹药补给船、1艘运煤船组成,在作战序列中,赫然就有排水量2500吨的铁甲舰“利缨”号。

  舰队于去年10月在桂州(今澳洲珀斯市)集结完毕后,稍事休整,便径直横渡印度洋,在去年11月22日,抵达黔州昌宁(今南非德班市)。

  舰队在昌宁港足足停驻一个多月,对包括铁甲舰“利缨”号在内的所有舰船再次做了最为全面的维护保养后,遂于今年1月15日,扬帆起航,踏上了前往欧洲的征程。随同舰队通行的还有3艘武装运输船,携带了一千五百名印度仆从兵和黔州武装乡兵。

  舰队沿着非洲西海岸一路北上,在2月12日,进抵葡属安哥拉。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