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148 朱元璋的想法(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48 朱元璋的想法(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这个问题,其实是个发展的问题。

  就是朝廷如果真实施这种政策的话,随着人口的增长,那么人均粮田的数值,肯定会越来越少,但低于某個红线的时候,依旧会爆发饥饿危机。

  因此,朝廷必须要保证这样的事情不能发生。那就有两种解决方法。

  第一种,迁移人口,减少分当地粮田的人。

  第二种,就是增加粮田数量,开荒之后就只能开疆拓土了。

  当然,还有第三种方法,就是提高亩产来降低饥饿红线。但是,在这古代,不如前两种来得更直接。第三种,可以作为补充。

  这个事情,张一凡没有给香山县的百姓解释的必要,因为不存在这种可能。

  此时,张一凡还在解释这个政策道:“如果某人不想种田,觉得做其他事情能赚更多钱,日子能过得更好,那么他可以把这个粮田转租给别人,但是本人到时候依旧要承担交付给官府的租金,也就是赋税。对粮田的使用期限到了之后依旧要收回粮田重新分配。”

  说到这里之后,他提高了一些声音,重点强调道:“因此,接下来的时间,你们要尽快完成全县户籍登记以及粮田丈量。限你们一个月之内完成此事。退堂!”

  说完之后,张一凡一拍惊堂木,宣告本次会议结束,自个回转后衙去了。

  看到驸马县令走了,县衙大堂内的这些人,顿时就议论开了。

  驸马县令在香山县要实施的新政,真得是闻所未闻,想不讨论都不行。

  朱五这边,当然是跟着张一凡转入后衙,他也是想着驸马捣鼓出来的这个事情,有点担心地说道:“驸马,这事会不会引发民乱啊?”

  所有粮田,都要归于官府所有,就这一条,是他最担心的。

  张一凡听了,转头看了他一眼,当即笑着说道:“别的地方不好说,但是,在这香山县却是绝对没问题的。”

  说到这里,他感慨地又说道:“这还多亏了那个大胖子啊!”

  一听这话,朱五略微一想,便明白了其中的诀窍,不由得看着驸马的后背,很是敬佩。

  如果在别的地方,有各类豪强乡绅,甚至还有官员或者皇亲国戚存在的情况下,要把他们手中的大量粮田吐出来,真得不大可能。

  毕竟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什么都没有粮田来得重要。

  可是,在这香山县,那马如海以及和他一伙的人,巧取豪夺,经过多年的努力,几乎把香山县的所有好田都归于了他们的名下。

  大部分香山百姓,都成了他们的佃户,为他们卖命。只有少部分经常遭灾的,他们看不上的,才属于其他人。可这些人,也往往被摊上了原本属于马如海等人的赋税,可谓苦不堪言。

  如今,随着马如海和他的同伙犯事被抓,那就等于香山县的大部分粮田,就已经被罚没成了官田。

  张一凡的这个政策,因为这个事情,最大的阻力就没有了。

  而今,更因为他的身份高贵,皇帝给予了最大的权力,不归地方管,任凭他在这个一亩三分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那就又有了最大的依仗。

  还有,抄没马如海和他同伙的钱财,又是张一凡能实施一系列政策的最大底气之一。

  手中有钱,办事不慌!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马如海真得是帮了张一凡大忙!

  户籍的革新,也能让张一凡得到很多人的拥护。特别是那些原本属于贱籍的职业,更是会对张一凡感恩戴德。

  张一凡把他这边的情况,让朱镜静写了奏章之后,立刻发往京师;同时,他也全身心投入了户籍登记和丈量粮田的工作中。

  ………………

  五天之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内,朱元璋把直接呈送到他这里的奏章,让轮值太监转给太子朱标看了,然后问道:“你怎么看这小子的折腾?”

  此时的武英殿内,就没有外臣,说话也就可以随心所欲一些。

  张一凡干得这个事情,比如粮田收归官府所有再进行分配这个事情,是在最初的奏章中没有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