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金军围城,重生宋钦宗> 第342章 第六次宋夏之战?(第一更)(2/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342章 第六次宋夏之战?(第一更)(2/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陕西总制置司一连串的命令发出后,京兆府开始厉兵秣马。

  陕西有六路,从东到西,分别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熙河路。

  这四路的南边有两路,分别是永兴军路和秦凤路。

  鄜延路撤换了经略使,又有刘锜的人马坐镇。

  接下来严查的是南边的永兴军路和秦凤路,这一安排无疑是最大程度削弱了清查对边境的影响。

  当然,按照官僚一惯的特点,命令从上面下来,每下一层,就会松懈一分。

  清查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既然已经轮调完,这个过程中,最大的威胁就不是内部了,内部的经略使如实阻扰清查,随时可以撤职入京听审。

  最大的难点是内部新人的安排。

  不能只知道弄死人,不找人顶替吧?

  而且不能随便找人顶替,毕竟牵涉到新的治理。

  如果只毁灭,不注重重建,还不如维持原来的格局。

  仅仅新的人事安排,永兴军路经略使范致虚就和张浚大吵了起来。

  张浚主张的是彻查到底,范致虚主张的是要有缓和余地,很多将领手里不干净,但这些人都是陕西本地人,对军防熟悉,你把他们撸下去后,上来的新人两眼一抹黑,怎么办?

  十二月二十八日,杨沂中抵达京兆府,全面协助张浚开始整顿陕西。

  傍晚的时候,范致虚一封弹劾奏疏,十万火急往京师扔。

  按照张浚和杨沂中这么查,在外敌虎视之下,陕西六路都得完蛋!

  后来赵鼎回忆陕西彻查一事,也总结了:范致虚所言不无道理。

  连赵宁也承认,范致虚的观点是对的。

  既然赵宁都认为范致虚的观点是对的,为何还要派杨沂中去彻查?

  这牵涉到政治中,体制博弈的问题。

  赵匡胤建立的一套行政体制和军政体制,都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弹性十足。

  所谓的弹性十足,简单点来说就是各方制衡,不是谁一个人说得算。

  地方有经略帅司总领军政,又有总制置使这种临时老大,还有转运司、提点刑狱司、提举常平司这些制衡司法和民政。

  知府衙门、知县衙门都有六曹,地方还有治安巡检、土军、弓手等等势力。

  试想想,张浚和杨沂中一套清查的命令下去后,要经过层层官僚执行,这个过程会消化掉多少真正清查?

  这就是制度的弹性。

  而现在遇到的最大的弹性就是范致虚。

  范致虚是永兴军路经略使,永兴军路位于陕西腹地,治府在京兆府,也就是以长安为中心。

  如果没有张浚这个总制置使,范致虚在陕西六路经略使地位是最高的。

  历史上靖康年间总领二十万大军勤王的也是他范致虚,而不是鄜延路经略使张深。

  这更说明了大宋军政制度的弹性。

  也正是在这种弹性的制度下,赵宁才敢雷霆君威般地要对陕西动手。

  十二月二十九日,大雪,在陕西开始大清查的时候。

  泾原路西安州通判任得敬连夜逃离,潜入会州,通过一路撒钱的方式,越过会州,进入了西夏境内。

  靖康四月十二月三十,除夕这一晚,任得敬抵达兴庆府,将目前泾原路的实情告诉给了夏主李乾顺。

  就是这样一个官员,加速了第六次宋夏之战的到来。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