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剑来> 第七百一十一章 谜语(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百一十一章 谜语(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17k小说网ddxsku笔下文学新笔趣阁雅文小说南派三叔
  

  世间最后一条真龙,历经千辛万苦,也要逃窜至此,不是没理由的,只要青童天君愿意重开飞升台,那它就有一线生机,天都没了,当然谈不上飞升,但是逃往某个破碎山河的秘境,不难,到时候便是名副其实的天高地远了。只不过青童天君身为天地间最大的刑徒之一,处境艰难,无异于泥菩萨过河,哪怕自保不难,但是好似需要每天双手持香火举过头顶,才不至于香火断绝,自然不愿为了一条小小真龙,坏了与那三位十五境的大规矩。

  一座骊珠洞天,杨老头用环环相扣的一连串真相,遮蔽那个世人可见的粗浅假象,事实上是为了隐藏某个最大的真相,这才是真正的障眼法。

  老秀才在牌坊这边停步许久,仰头望向其中一块匾额。

  刘十六问道:“蛮荒天下这次进入浩然天下,那个化名周密的家伙,手段很多。先生可知道此人是什么来头?”

  刘十六因为身份关系,对于天下事一直不太感兴趣。

  老秀才神色凝重起来,缓缓道:“姓贾,全名就不说了,免得惹来他的窥探,曾是我们儒家正儿八经的门生,那么喊他贾生便是。”

  刘十六立即了然,“竟然是他。”

  再一想,便只觉得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历史上,不少“贾生死后”的读书人,都替此人抱屈喊冤,甚至有人直言‘一代大儒唯贾生’,说这话的人,可不是寻常人。

  所谓大儒,是赞誉贾生才情大,气魄大,手笔大。显而易见,儒家文脉内部,并不是对如今的规矩,没有半点异议。西方佛国,还有那青冥天下,可没有什么百家争鸣。

  刘十六问道:“在先生看来,那贾生的太平十二策,到底如何?”

  “一剂猛药,是真能开太平的。”

  老秀才笑道:“可惜有个问题,在于贾生光顾治病,哪怕救了人,药的力道太重,例如我们四周这山下市井,药补再好,熬过数年十年,多半就是个药罐子了。如何能够让人不忧心。这些都还只是表面,还有个真正的大症结,在于贾生此人的学问,与儒家道统,出现了根本分歧。”

  刘十六轻声问道:“所以先生当年,才会断然否定了大师兄的事功学问?”

  老秀才犹豫了一下,摇头道:“事功学问,要比贾生好些,因为不是推倒重来,重建屋舍,再钉死了窗户,只余一门。你师兄的事功学问,远没有贾生这么极端。”

  老秀才又指了指那些已经失去光彩的牌坊匾额,问道:“匾额悬在高处,对联往往贴在宽处。为何?”

  刘十六顺着先生的手指指向,答道:“从宽处道路行走,才好稳稳当当,走去高处。”

  老秀才点点头,表示认可,然后带着刘十六绕了牌坊楼一圈,再以心声与这位弟子说了些内幕。

  四块匾额,“当仁不让”,“希言自然”,“莫向外求”和“气冲斗牛”。

  绕了一圈,他们重新来到“当仁不让”匾额之下。

  老秀才着重说了道家一事。

  此地道家匾额上的“希言自然”,赞誉之人,是那位道祖首徒,白玉京大掌教,他最终一气化三清,骊珠洞天福禄街上,那位被桃代李僵的读书人李希圣,身在儒家一脉,神诰宗那位,是置身于道门,剩下还有一位,哪怕是老秀才,也暂时依旧不知,反正当是佛门子弟了。

  三教之争,在我一人。

  我与己论道,人在世却与世无争,好似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

  这便是那位道老大的道法之大,得认。

  相较于白玉京其余两位掌教的褒贬不一,这位道祖首徒,在青冥天下之外的几座天下,口碑风评都极好。

  何况道老二和陆沉,都是此人代师收徒,唯有道祖的关门弟子,才换成陆沉代师收徒。

  刘十六微微皱眉。

  老秀才拍了拍他的手臂,“不用想太多,虽然在骊珠洞天,三人之一的李希圣,属于晚来客,但在浩然天下,小齐才是后到之人,何况道老大自身,对小齐并无针对之意,更多是白玉京其余两脉的手段,李希圣当年一直身不由己。如果不是陆沉来此谋划,原本小齐和李希圣的那种大道之争,如大水砥柱相激,冲起万丈浪,气壮山河,无论胜负如何,绝无半点龌龊。说不定……”

  老秀才哪怕是以心声言语,说到这里,依旧没有与弟子吐露心声。

  老秀才原本是要说一句“同道中人,立教称祖,一正一副,大道相互裨益。”

  无论是李希圣或是道老大也好,还是小齐,一旦双方真正开始论道,想必都会有此心胸。

  只是没能走到那一步。

  事已至此,大局已定,多说无益。

  只是老秀才不愿对此过多言语,不意味着真不计较。

  老秀才从不推崇无底线的以德报怨,那不是胸襟气度,而是愚昧无知。

  刘十六转头,还得低头,才能看到先生的那张侧脸。

  先生仰着头看着那四个字,一样很感伤。

  只是先生太寂寞,能与先生会心饮酒之人,能让先生畅所欲言之人,不多。

  匾额榜书“当仁不让”。

  老秀才久久没有收回视线。

  舍我其谁。

  我文圣一脉,骊珠洞天的齐静春,宝瓶洲的崔瀺,桐叶洲的左右,剑气长城的陈平安。

  如今又有了一个如今重返浩然天下的刘十六。

  微风拂面,老秀才环顾四周,笑了起来,抬手挠着头,呢喃道:“春风知我意,送梦到当年。世间多有不妥之人,世道多有不平之事,却休想打杀我心中之美好。”

  刘十六则轻声而念。

  过去已过去,未来还未来。时时是过去,刻刻有未来。过去曾未来,未来会过去。

  结果挨了先生一脚,笑骂一句少来少来,文圣一脉亏得有你小师弟,不然要被人笑话是个和尚窝。

  刘十六咧嘴一笑,学先生挠挠头,所幸头发还多。

  只是再一看先生的消瘦身形,若非合道天地,有无九十斤?刘十六便伤心不已,又要落泪。

  刘十六一抬头,怎么还不来?天幕处怎个没动静了。心有不快,出拳迎敌,可以忘忧。

  老秀才气笑道:“傻大个,盼点好。打打杀杀,太不书生。”

  之后老秀才带着刘十六去了趟旧学塾,旧归旧,无人归无人,却没有半点颓败。各处干干净净,物件整整齐齐。

  听说暖树小丫头会按时下山,来小镇这边打扫此处学塾和泥瓶巷祖宅。

  再去了那龙尾溪陈氏开办的新学塾,书声琅琅。

  老秀才尤其喜欢看那蒙童稚子的摇头晃脑,有些孩子会烂熟于心,有些孩子会背诵得磕磕绊绊,可其实都是很好的。

  老秀才在游览学塾之余,也在看那些教书先生的传道解惑之法,看那些夫子先生的神色语气。

  其实真佛只说平常话。

  身在官场,打官腔在所难免,只是不能只说官话,切记一切官话,都从人话中来。

  人在山上当神仙,也不能只有那云风满袖的一身仙气,人味儿也得有些。

  读多了圣贤书,人与人不同,道理各异,终究得盼着点世道变好,不然一味牢骚断肠说怪话,拉着旁人一起失望和绝望,就不太善了。

  老秀才离开学塾后,走在那杏花巷中,与刘十六没来由说道:“当年小齐陪着左右一起游历山河,你则与崔瀺一起拜访白帝城。”

  刘十六点头道:“崔师兄与白帝城城主下完彩云局之后,为那郑居中写了一幅草书《前后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居其中’。”

  老秀才笑道:“还有这么一回事?”

  刘十六说道:“到底是输了棋,崔师兄没好意思多说什么。”

  正谐音郑。

  瞧瞧,文圣一脉弟子,哪个不以诚待人。

  之后两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个相貌英俊的年轻酒鬼,是那督造大人曹耕心,与那郡守袁正定,都是大骊上柱国姓氏子弟。

  曹督造正喝过了酒,腰悬一只装满的酒壶,人与酒壶,一同晃晃悠悠去往衙署点卯。

  有些时候在那酒肆,曹督造实在喝醉了走不动路,就会让相熟少年伙计,或是路边喊个多半都很熟的孩子,给一把铜钱当做跑路费,帮他将那酒壶带去督造衙门,往桌上一放,就算是帮他点卯了。

  老秀才笑眯眯望向那个年轻人。

  曹耕心也察觉到那个身穿儒衫的矮小老人,在打量自己,曹督造却没有打招呼,也不愿视而不见,便打了个酒嗝,然后侧过身,横着走在街上,笑着与那位素未蒙面的老先生作了一揖。

  老秀才点头致意。

  天底下当官的读书人,可不能人人都这般风流倜傥,潇洒不羁,但是与此同时,又绝对是需要有那么几个人的。

  至于那个郡守大人袁正定,则是多多益善。

  在老秀才眼中,双方并无高下,都是极出挑的年轻人。

  逛过了诸多小镇街巷,走过了那条略显寂寥的泥瓶巷,再走了回骑龙巷,一袭雪白长袍的长命道友在台阶上,恭候已久,对着老秀才行礼,她也不言语。

  老秀才笑得合不拢嘴,长命道友便带着他们去了压岁铺子里边,老秀才蹭了几块糕点,刘十六也尝了尝,当然没敢放开肚子吃。先前那代掌柜石柔吓了一大跳,刚想要与“从挂像上走出的文圣老爷”行个大礼,老秀才却笑着摆手,说不用不用。刘十六与那长命道友,说了正事,她当然没有意见,若是再有一两场金色雨水落在北岳地界,莲藕福地虚位以待的山水神灵座椅,可以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而且作为晋升中等福地没多久的莲藕福地,此后无论是神灵、城隍数量,还是它们的金身品秩,都能够不输那些天下最拔尖的中等福地。

  天上掉钱,本来就是稀罕事,掉了钱都掉入一人口袋,更是难得。

  落魄山有这位长命道友坐镇山头,财源滚滚来,挡都挡不住。

  所以老秀才与长命道友进门前,出门后,先后两次都与她笑呵呵道了一声谢。

  长命第一次只说职责所在,第二次她便习惯性笑眯眯,笑纳了。

  离开了骑龙巷,老秀才说道:“你小师弟不在,就去见一见你小师弟的至交好友。最护着陈平安的人,他肯定能算一个。”

  在龙须河畔的铁匠铺子,刘十六见到了那个坐竹椅上晒太阳打盹的刘羡阳。

  刘十六自报名号之后,刘羡阳一边让文圣老先生赶紧坐,一边弯腰以手肘帮着老秀才揉肩,问力道轻了还是重了,再一边与刘十六说那我与前辈是本家,本家啊。

  老秀才忍俊不禁,也不明言双方是哪门子的本家。

  刘十六也觉得有趣,一样不道破,算是认了年轻人的这个本家。

  老秀才眯着眼享福,与那年轻人说力道刚刚好,舒坦舒坦,然后老人学那蒙童念书,悠哉悠哉摇头,说了句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土。

  刘羡阳一惊一乍道:“咱们地方县志上刚花钱买来的诗句,先生都能知晓?看来先生学问之大,一座浩然天下都要容不下了,最少得加上那第五座天下。”

  既然是陈平安的先生,那就算是他刘羡阳的半个先生了。

  马屁过了。

  刘十六身材魁梧,只能是坐在台阶上,他双拳轻放膝上,目视前方,就当没听见。

  只是先生倒是十分当真,“这种话,自家人说一说就行了,不外传,不外传,不然容易招人眼红嫉恨。”

  刘羡阳坐在一旁竹椅上,大义凛然道:“先生如此,自然是那光风霁月,可咱这当学生弟子的,但凡有机会为先生说几句公道话,义不容辞,好话不嫌多!”

  刘十六忍不住看了眼满脸诚挚的刘羡阳,这个听先生说在南婆娑洲醇儒陈氏求学多年的儒家子弟,刘十六再回想那落魄山上的光景,魏山君,那剑仙,粉裙女童陈暖树,黑衣小姑娘周米粒,似乎都很知书达理,那他就放心了,小师弟只要别学这刘羡阳的说话,那就都没问题。

  老秀才陪着刘羡阳聊了些正儿八经的书上学问。

  一问一答,老秀才很满意,读书深浅,努力足够之后,确实就要看天资高低了,但是用心诚意与否,可不看天资。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