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追梦赤子心》呐喊的可能更直接一些,电影《Rudy》则是通过一个看似平凡的故事,于无声处听惊雷,没有呐喊和怒吼,只有永不妥协的坚持,将一个平凡人对于梦想的执着,演绎的淋漓尽致。
在看《Rudy》的时候,林在山还在另外一个位面,另外一种生活状态下,他的心还是年轻的。
不过现在再想起这部电影,他变老的心仍会思考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梦想和一生的追求?
他自己是一个很有梦想的人,但同时他也见过不少完全没有梦想的人。
大家都是平凡人,为什么有人有梦,有人就没梦呢?
难道说是童年的某些难以磨灭的快乐或痛苦,早年间经受的磨难,和那些初尝生命甘美的情感巅峰,影响所致吗?
这种经历影响深刻,无可代替。我们此后的生命中,都在这已经形成的情感轨道中运行,无论如何也想重现这些往昔的激情,有时甚至付出极大代价也在所不惜。
这才是我们执着的理由吗?
据说这是有科学依据的,那些情感巅峰的时刻,对人类潜意识的塑造作用最为巨大,而越是早期的塑造行为,对人的影响也就越大。
弗洛伊德认为童年经历和性是一切人类行为的驱动力量,因为童年是最早的情感经历,而性则是最原始、最强烈的情感驱动力。
但童年和性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这样的例外有很多,例如一个人童年相对平淡,青年时代的冲击性经历仍可能决定他一生的走向,更有甚者,一个人可能庸碌一生,在老年时代才受到某种震撼,找到人生的意义所在。
《Rudy》在表现执着的时候,就有点这种隐向。
这片子的情节并不像大部分励志片那样让人激动,因为在Rudy身上,除了执着和梦想之外,很难让人看到天赋和希望的所在。人们看励志片,都希望我主角靠着独特的被埋没的天赋大杀四方。但这片子却是反其道而行之。
Rudy就像是你我身边的普通同学,只不过他童年中了“圣母大学橄榄球队”的毒而变成了一个“白痴”,竟然就一心只想进入这个当时全美最优秀的大学橄榄球队!
然而他也不看看自己的先天条件,他和那些橄榄球明星能比么?矮小的个子,不够强壮,各方面看来都极其一般。
当然,只除了一点,那就是唯一鼓励他不放弃梦想的好友的死,终于让这个原本只会整天做白日梦的穷孩子发了“疯”。
他开始疯狂地追求他的梦,不惜一切代价。花费了两年才转入圣母大学,而在圣母大学的两年里都只是在球队作为陪练,没有一次出场机会,最后的毕业前夕,终于获得一场比赛最后的27秒时间,上场打了一下酱油。
四年的时间,只换来27秒,还只是打酱油,这是励得哪门子志?
这就好像是那些蜗居在北大周边的考研生,不惜把数年的青春年华都囚禁在狭小的房间和如山的习题中,只为能进入梦想中的北大。
这一切,真的值得么?
有梦想的确是好事,“它让现实生活变得可以忍受”,《肖申克的救赎》中也说,“希望是人间至善”,但是如果不顾现实的约束而只盯着那个遥远的美梦,那么梦想就变成了绑架生活的执念,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心灰意冷,于是“梦想”也就杀死了“梦想”。
本片中Rudy就是被梦想所绑架,但是他的不同之处在于,因有了童年经历和好友之死的冲击,使得他的这股“执念”强得异乎寻常,竟然就能够让他不惜付出巨大代价,也要冲破重重阻碍不断前进。
经历四年的拼搏之后,他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他的体格和技巧与那些全美顶级的橄榄球运动员的差距是多么巨大,以自身的条件,妄图与这些人同场竞技是多么愚蠢,在最后一次发现自己仍没有列入出场大名单之后,他的执念也终于崩溃了。
但是“中毒”已深的Rudy比“愚蠢”本身更“愚蠢”,直到此时,他仍然想要证明自己,证明给那些说他不可能做到的人看,这时因欣赏他的执着而一直帮助他的黑人终于忍无可忍了——“你证明个屁!你证明给谁看?你这么一个身材矮小,毫无运动细胞的完蛋玩意,已经在全美最顶级的大学橄榄球队里待了两年!就在你追求你那个白痴的橄榄球梦想的同时,你也获得了整整四年的高质量教育,不久以后,你这个成绩曾经烂得像****一样的家伙将拿到圣母大学的毕业证书!你个白痴还想证明个屁!赶紧他妈给我回去继续训练去!”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