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西米亚狂想曲》从制片、冲奖公关、宣发等等,一套流程走完,不算发行方环球影业的投入,【量子影业】前前后后在这部影片花费了大约八千多万美元,其中仅仅只是颁奖季的公关开支,就有近两千万。
八千多万美元的投入,五年时间产生两千万美元的盈利,这看去确实很不错,折算下来,也相当于年化百分之二十多的盈利率,这已经超过了好莱坞电影的平均水准。
但实际,这个“五年时间”,是从现在算起的。
若是从《波西米亚狂想曲》立项开始计算,至今为止已经过去了两年。
严格来讲,《波西米亚狂想曲》电影项目的资金回笼周期,并不是五年,而是七年!
多出来两年,这盈利比率可是一下就不一样了。
哪怕不去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也不去和【量子音乐】那边的项目比盈利能力。
单单只是【量子影业】旗下,无论是和杜克-罗森伯格尼古拉斯-凯奇组合的商业系列电影相比,还是和《邪恶力量》、《行尸走肉》、《实习医生格蕾》三部长篇系列剧集相比,《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收益都是最低的。
再考虑到长达七年的运营周期,说这是一个完全失败的项目,也没有任何的问题,毕竟七年时间,按照现在美元贬值的速度,这两千万美元的“预期盈利”,到了几年后,按照实际购买力来算反而可能会出现亏损。
即使美元贬值的速度减缓,【量子影业】依然赚钱,赚得也不会太多。
事实,如果换成是其它好莱坞的制片公司,说不定会就此直接砍掉这个系列,把资金投入到那些回报率更高、资金回笼周期更短的项目去。
即使是动辄就要数年时间来回笼资金的好莱坞,运营周期也很少有七年这么长。
这正是索菲亚-科波拉所担心的事情。
作为科波拉家族的一员,尤其是在拍出过几部口碑和商业成绩都不错的电影之后,索菲亚-科波拉不担心找不到工作的问题。
好莱坞的导演圈子很特殊,如果是那些少数族裔的导演,例如拉丁裔、亚裔或者黑人导演,只要搞砸一次大投资的项目,就别想再得到第二次机会。
无论他在搞砸这部大项目之前,有多么的成功。
例如白鸽-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位导演几乎让他的暴力美学理念改变了好莱坞的一个时代,但在《记忆裂痕》的惨败之后,白鸽-吴在好莱坞再也找不到执导哪怕投资仅仅只有数百万美元的小制作的机会,更不要说去碰那些一线大制作了。
而对于白人导演,尤其是“有人脉”的白人导演,好莱坞却是要宽容的多。
如索菲亚-科波拉这样标准的二代,恐怕要连续搞砸三部投资在一亿美元以的大制作,才会彻底让投资人们放弃她。
这就是好莱坞,表面所有人都喊着反歧视等平权口号,但在许多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歧视却是真真切切地存在着。
从小在好莱坞长大的索菲亚-科波拉自然清楚这一点,不担心未来工作的问题。
哪怕靠着科波拉这个姓氏,也不会缺乏愿意投资的金主。
不过,和【量子影业】的合作,让索菲亚-科波拉感到非常的“舒服”。
这种舒服,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
比如说来自【量子影业】的制片人对剧组的干涉很少,名义索菲亚-科波拉并没有剧组内的最高权利,但实际那位制片人大多数时间里扮演的都是一个“隐形人”的角色。
即便有什么问题,通常也会尽可能地“私下里”解决,而不是将矛盾带到剧组内,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索菲亚在剧组中的面子。
而在好莱坞的剧组里,面子,很多时候代表的就是权力。
一个在剧组内“表面”手握大权的导演,肯定比一个在制片人面前小心翼翼的导演,要更加容易让演员或者其它幕后人员听话,拍摄起来,也就更加的得心应手。
另一方面,【量子影业】在投资方面也足够的大方,除了必要的第三方监督措施以外,几乎不会过多地过问投资具体如何使用,只要是用到电影面就没有问题。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