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千头万绪,涉及广袤,想要解读,绝非一日之功。
关于它我有很多想法,可说一个,必牵扯众多,彼此之间,线索复杂,关联繁琐。解读一个,必要引出另一段作证,而为何它能作证,又要先让你们明白另一段为何那么解读,而若要这么做,就又得牵扯其他段落,如此种种,真是千头万绪,不知道从何讲起。
几千字的篇幅,也只能摘出其中很少很少的一点点去解读,一次根本讲不了太多。
所以山海经的个人解读,我到底会写多少,我自己都不知道。
我想来想去,意识到有些读者可能连一些最基本的东西都不理解,这会使得我在解读时非常麻烦,提及的东西万一生僻点,或者你们被诸多后世文学误导,而把一些错误的东西当做常识,继而跟我理解的不同,就会对不上频道。
所以我必须还夹杂着一些科普,让你们先了解我‘经外的理解’,再跟我走入‘经内的理解’。
而既然山海经是五帝时期的上古之事,便决定先从‘帝’讲起。
且先不谈帝有什么能力,帝在山海经里有多强,帝到底有没有神异。
我先从三皇五帝最朴素的身份说起。
皇帝大家都知道,秦始皇创建的称呼,意思就是他比古之皇、古之帝更厉害。
功高者为皇,德望者为帝。前者是对‘全人类’有着无与伦比的重大贡献的人类始祖。后者是对诸多氏族有巨大德行,天下万族众望所归的最高领袖。
大家都知道三皇五帝,但很可惜,山海经通篇没有提过三皇,帝也不止五个。
三皇五帝最早是汉朝儒家开始这么说的,而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五行说,所以将历史上的‘众帝’,选了五个高人气的出来,对应五行、五德。
至于三皇,最开始有天皇、地皇、泰皇。他们到底有什么功绩,不知道。
而春秋战国时期,人文思想极为发达,所以贤者们就开始将更多的上古始祖,赋予皇的地位。
说白了,真正的远古,是没有‘皇’这个名号的,皇级名号是后人‘追封’给那些有着重大贡献的始祖的。
于是陆续的,开始出现各种皇。
皇在这个时候,就是指大功劳的始祖,而并非一定要三个。
后来非要三个,大概是为了对应天地泰,或者天地人吧。
首先哪三皇就众说纷纭。比较主流的是‘伏羲、女娲、神农’,还有一种是‘燧人、伏羲、女娲’,以及‘伏羲、神农、黄帝’。
以上都是记载来源比较正式的,至于有些不正式的,比如把共工、祝融都加进去的,那纯粹是很晚期时候的一家之言。
毕竟我说了,皇是追封,本来就是后人给的,有功劳的始祖都可以冠名为皇,后人随便把谁列为三皇都行,就算现代人列个九皇,一百皇,又能如何?只能说明我们孝顺……
在亘古时期是没有皇这个称号的,只有帝。
所谓三皇,只是将有资格称为皇的众多始祖,挑选其中三个高人气的出来罢了,令其世代传颂,以显尊崇。
那么三皇最早的说法是什么呢?
最早的说法是《庄子》:有巢氏、燧人氏、知生氏。
没错,什么伏羲神农,一个也没有。发明造屋、生火、生产工具的三位无名老祖,就是庄子定义的三皇。
是谁呢?不知道,这三个名字的意思其实是:肯定有第一个造屋的人,定义他叫有巢氏。肯定有第一个生火的人,定义他叫燧人氏。肯定有第一个制造工具的人,定义他叫知生氏。
可以看得出来,庄子没有儒家那么多的政治目的,他也没有从人气上面来考虑,直接选了最朴质的三个,列为三大最尊之皇。可以理解为皇冠军,皇亚军,和皇季军。
不过庄子的冠亚军,儒家当然不会用。
东汉班固,就列了个‘伏羲、女娲、神农’,至此这成了最主流的三皇。
神农指的是炎帝,所以先不说。
女娲在《山海经》中,只有一句:“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粟广之野,横道而处。”
《山海经》里就这么多,没了。
《山海经》还不是直接描述女娲,而是只说了女娲之肠,化为了十神,出现在庄稼地里。
只写女娲之肠,不写女娲本尊,只有两个原因。一种是山海经关于女娲的定义和描述,被我以前说的‘刘歆修书’时删掉了。
还有一种原因是,哪怕对于山海经最早作者而言,‘女娲’二字,也是个常识,是个人就该知道,不需要多言。
类似的‘常识’,还有很多,比如说人,比如说犬、羊、牛、蛇、鱼、鸟,以及……‘龙’。
山海经通篇没有关于龙本身的定义,没有‘有兽焉,名为龙’之类的说法。
反而是在描述各种动物、异兽甚至神时,直接写‘龙首’、‘龙身’、‘龙尾’之类的字眼。
用词之随意,就好像龙是个常识,与‘日’、‘山’、‘海’、‘狗头’、‘人面’、‘鱼尾’之类的词一样。
难道还要在经中解释什么是人吗?倘若读者连人都不知道是什么,作者怎么写?
所以,如最初作者根本不打算对‘人’做出解释一样,他根本就觉得不需要对‘龙’、‘女娲’这种词汇,做出任何解释!
不解释!因为它们是常识。
也就是说,女娲是早在尧舜禹时期,亘古以来,便是人们眼中,耳熟能详,常识级别的存在。
那么除了山海经以外,最早对于女娲描述的文献,是什么呢?
在学术界,公认最早描述了女娲的是西周时期的《史籀篇》,虽然这本书本身不存在了,但它的内容化在了很多后来的其他书中被引用。
这是考证过的,我就不解释了,总之‘娲’这个字,有籀文,意思为‘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这就是女娲最早的传说,从古至周朝,她都是化生万物的神。
不是造人,是造万物!
女娲造人传说的最早记载,是在宋朝,那已经太晚了。
炼石补天的传说,则可信度高很多,最早出自西汉《淮南子》,而这本书源于先秦时期的传说。关于女娲,还有一日七十化,人面蛇身,发明笙簧、瑟、埙等记载。
所谓一日七十化,意思是她每天都在衍化出各种事物出来。
其实就是和西周时期的‘化万物’对上了,结合山海经,也是这个意思,女娲之肠化为神了。连肠子都如此,更别说其他了。
可以想象,山海经时期的人眼中,女娲可能全身上下,一切都化为世间万物了。随便一个神,都可以被视为女娲的无数化身之一。
也就是说,女娲我们已知的最早传说形象,就是一个创造了神、创造万物的这么一个存在。
至于炼石补天,山海经里没有写,我就不说了。《淮南子》说的那么详细,大约有艺术加工。但天塌了这么大的事,写女娲去搞定,也侧面说明,女娲就是先秦时期,乃至一直上溯到上古五帝时期,都是人们常识性中的至高神!
一个身化万物,众神之母的存在。
有人可能会问,女娲身化万物,衍生众神,那么盘古呢?盘古哪去了?
盘古实在是出现的太晚了,是在魏晋时期才有他的传说。而且是吴国文人,大概是通过南方百越民族的传说,而记述的。
汉以前没有任何文字,提到过盘古。汉代也没有任何墓穴,绘画过盘古……
反倒是汉朝墓穴之中,我们现在挖掘了有女娲伏羲图,有嫦娥奔月图,西王母的图……
连嫦娥奔月都有,却没有盘古开天,足以说明,盘古从来都不是诸夏的创世神。
女娲才是创世神!是炎黄一系自古以来的至高信仰。
在上古时期,女娲的地位是最高的!没有之一。
证据很简单,战国屈原《天问》就写:“女娲有体,孰制匠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