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长度约莫十分钟的视频,被更新到了载人登火计划办公室的官网上。
那是一组来自数千万公里之外的画面。
先是通过徐福号的视角,拍摄了殖民舱——也就是头部环形结构与整个殖民舰的分离,紧接着在殖民舱点火并靠近火星大气边缘的一瞬间,视角拉进并无缝衔接到了殖民舱上,以第一视角带着观众俯冲向火星的地表。
单从艺术性来讲,整个视频的剪辑算的上简单粗暴,几乎没有采用什么独到的拍摄手法,也没有任何特效。然而当看到那座银白色的圆环从百公里的高空降落在一片沙海中的瞬间,人们依然感受到了那来自灵魂深处的震撼!
徐福号成功入轨!
殖民舱成功着陆!
五名宇航员踏上火星!
看着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画面,不少坐在电脑前、手机前观看着整个着陆过程的人们,都忍不住发出了一声激动的喝彩。
“卧槽!这从天上扔个铁疙瘩,硬是让他们给整出了科幻大片的感觉!”
“仅仅是铁疙瘩???你知道那玩意儿多重吗?上百吨了好吗!除了咱们,这地球上还没哪谁能把那么大的质量从地球送到火星上去!”
“简直碉堡了!”
“我还没有去过月球,咱们的宇航员都已经将脚印踏到火星上去了……”
“陆院士牛逼!!!(破音)”
载人登火计划办公室官网上的视频,很快开放了授权,转载到了各大视频网站上。
再后来,越来越多的网友参与到了视频的后期剪辑,甚至发挥创意地给视频加上了BGM,插入了其他素材作为镜头切换的转场过渡,魔改的不亦乐乎。
通过各种渠道,这些视频被转载到了外网上。
一开始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哪部科幻大片的预告,结果看到后面才发现这玩意儿不是电影,而是真家伙。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不少人的心中都充满了复杂的情绪。
尤其是北美网友。
虽然对于人类文明而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时刻,但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那座着陆在火星表面的圆环上,非但感觉不到一丁点儿的兴奋……
甚至于,还有一些沮丧。
《华尔街日报》从经济学的层面分析了这次登火计划可能带来的影响,《纽约时报》在科技面板很低调地刊登了这一消息,只有《华盛顿邮报》勉强用了一整版对这件事情进行了报道。
整个北美的媒体就像是约好了一样,对火星一起失去了兴趣,打算将这件没有人愿意看到的新闻低调地一笔带过。
这一次,再也没有人去提什么航天竞赛。
所有人的心里都无比清楚。
这场竞赛的胜负,早就已经分出了……
……
北美东海岸。
波士顿国际机场。
刚刚拖着行李箱通过海关的韩梦琪,正一脸懵逼地看着停在机场外的林肯加长轿车,还有那站在车队旁边的礼宾人员。
就在她寻思着是哪位大人物和自己坐在了同一趟航班上的时候,那位站在车门旁边、穿着笔挺西装的中年男人忽然和她对上了视线,一脸微笑地向她这边走了过来。
“您好,请问您是韩梦琪女士吗?”
愣愣地看着眼前这人,韩梦琪迟疑说道。
“是……有什么问题吗?”
“我是白宫外宾接待办公室的主任,这是我的名片。”
白宫?
外宾接待办公室?
韩梦琪:“???”
什么鬼?!
“你们是不是认错人了?”接过了那个男人递来的名片,韩梦琪哭笑不得地说道,“我只是来参加国际材料研究学会的四月会议的……”
“怎么会认错?我们要去的就是那里,”那个男人礼貌地笑了笑,开口说道,“相信您一定有很多问题想问,一会儿在前往您下榻酒店的路上,我会向您一一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