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动物可分为陆生动物、海洋动物2大类。1陆生动物。以鸟类为主,共有19目50科240余种。按生活习性和特征主要分为游禽、涉禽、梦禽、攀禽、鸣禽5类。其中国家1级重点保护动物有9种,包括金雕、白肩雕、白尾海雕、丹顶鹤、白鹤、大鸨、白鹳、黑鹳、中华秋沙鸭;国家2级重点保护动物有42种,包括雀鹰、松雀鹰、赤腹鹰、苍鹰、蜂鹰、鸢、白头鹞、白尾鹞、鹊鹞、灰脸鵟鹰、乌雕、草原雕、秃鹫、兀鹫、鹗、红隼、燕隼、游隼、灰背隼、红脚隼、猪隼等;《中日候鸟保护协定》规定种类有196种;“世界濒危动植物红皮书“中所列濒危鸟类有11种。岛上栖息鸟类多达5万余只,有“万鸟岛“之称。此外保护区内还分布有大蟾蜍、青蛙、峡口蛙等两栖类;蜥蜴、壁虎、蛇等爬行类;剌猬、蝙蝠、鼠类等哺乳类。2海洋动物。包括鱼类、海洋哺乳类、底栖类等类别。其中共有鱼类21目72种,中华鲟、文昌鱼为国家重点保护种类;共有海洋哺乳类91种,包括鲸鱼、海龟、海狗、海豹、江豚等;共有底栖生物227种,以刺参、皱纹盘鲍、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光棘球海胆等为优势种。
长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2年,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猛禽类。保护区总面积为50.15平方千米。长岛又称庙岛群岛,庙岛群岛湿地被列为中国重要湿地。保护区属暖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区。年均气温11.9℃,极端最高气温36.5℃,极端最低气温3.3℃。年均降水量567毫米,降雨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59%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年日照时数2554小时,无霜期243天。春秋季多西南风、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以西北风为主,全年风速大于17米/秒的大风天有68天。
长岛又称庙岛群岛、长山列岛,海岸线长约146千米,呈现明显的海蚀地貌景观,沿岛屿海岸形成99处海湾,其中28处已定名。主要由南北长山岛、南北隍城岛、大小黑山岛、大小钦岛和庙岛、高山岛、候矶岛、车由岛等32个岛屿组成(包括10个常住居民岛)。最大岛为南长山岛,面积12.75平方千米,最小岛为小高山岛,面积2400平方米。岛屿主要由长石石英岩、绢云母千枚岩及板岩等构成。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有40多座山头海拔在百米以上,最高点高山岛,海拔202.8米;最低点东嘴石岛,海拔7.2米。众多岛屿南北向排布,纵贯渤海海峡南部,占据了海峡3/5的海面,以北砣矶水道、长山水道为界,分为北、中、南3岛群。南岛群地势平缓,多砂滩、石滩;中、北岛群地势高陡,多岩岸。湿地土壤棕壤土为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在岛屿中上部;岛屿下部分布有褐土;大多数岛局部覆盖有第四系黄土。30厘米以下的薄土层有2.1平方千米,31厘米厚的中土层约1.33平方千米,60厘米以上的厚层土约4.66平方千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