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13 Chapter13(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Cper13

  麦考夫用四十分钟完成了对爆.炸现场的全部勘测。

  门与窗没有损坏痕迹,不存在暴力入侵分拣室的可能性。

  室内出现了显然不属于这里的东西。

  ——一些机械结构金属零件残片,比如弹簧、发条、齿轮等物品。

  这些碎片上附着微量的高锰酸钾粉末残余。

  高锰酸钾是危险品。与过氧化氢、浓硫酸等混合后,极易引起爆.炸.

  不是人人都了解这种知识,但有心想掌握类似技能,不必进入学校学习。

  书店里出售相关刊物,介绍化学理论与实验操作。书上的步骤不一定清晰,但多试几次又没被炸死,可以调配出想要的炸.弹当量。

  伦敦对这类实验原材料的监管不算严格。

  比如砒.霜用作毒鼠药,能随意买卖。

  有人将高锰酸钾或过氧化氢溶液用于外伤清创,所以钱到位,在药剂铺就也买到它们。

  麦考夫将爆.炸碎片逐一收集。

  比起爆.炸物原料的较易获得,装载弹.药的精密容器只能手工定制。

  投弹者至少要制作一个延时装置,甚至是定时装置。

  先将高锰酸钾与强氧化剂分装在两个区域。

  间隔板与机械臂相连,在齿轮缓慢转动、弹簧发条收缩到某个位置时,间隔板被抽离。化学反应发生,最终引发爆.炸。

  这类装置无疑是精密的,需要高超的机械技术。

  再看装载爆.炸机关的外盒。

  拼凑残片可以确定盒子以橡胶制成,前部附有毛毡作为缓冲垫,就是气动管道使用的普通传输盒。

  伦敦地下的气动管道错综复杂。

  管道不拥堵的情况下,这种小盒子的传输速度很快,15秒走一百米。

  麦考夫暂时不能肯定投弹者是算准时间让爆.炸发生在外交部办公楼,还是只求一炸,随便炸到哪里都行。

  选择不同的爆.炸点,投放盒子的位置势必不同,对倒计时装置的细节把控也有差别。

  也不能排除一种可能。

  盒子不是从经由管道运输,而是有人直接手动放到分拣室。

  这只传输盒不是全新的,有一两年的使用痕迹。却无法证明在爆炸发生前,它曾经通过气动管道。

  盒子没有钢印标号,同一公司生产的外观一致。由于在管道内运输时摩擦生热,也不适合在盒子外部粘贴纸质标签。

  在日常的电报工作中,弄丢几只空盒是司空见惯的事。只要不是一丢几十只,也不必去登记损耗。

  换句话说,投弹客能够通过某种渠道,不引人注意就获得旧传输盒。

  目前还能确定另一点。不明嫌犯对电报线路有一定专业认知,且有机会接触到电报系统。

  假设炸.弹通过管道传输,投放者要能接触到与外交部办公楼相连的气动管道线路。

  以上这些线索却无法立刻快速缩小范围。

  盒子传入白厅,不仅走点对点的直线传送,每天也有大批量的消息需经过好几个电报中转站进行转运。

  中转站不只负责传递政府单位消息,也有商业运营线路。那意味着雇佣的电报员有成千上万,那些人都可能是嫌疑人。

  精密的自制炸.弹机关,足见不明嫌犯绝非冲动作案。

  如果他是中转站的员工,可能本来就是分拣员,便于接触气动管道。也可能是其他岗位,而要假装不经意靠近非他所属的工作线路也不难。

  因为电报圈的一种风气,是封闭而排外。

  麦考夫清楚电报员们自成一套规则,以摩斯码取代了日常生活语言,在线上活跃交流。

  当成为这个群体的自己人,绝大多数电报员之间的关系会被迅速拉近,相互帮助接线很常见。不明嫌犯趁着同事不备,投入装着炸.弹的盒子,不会引起太大关注。

  麦考夫将一条条推测清晰地记录在案。

  再通过残破变形的机关碎片,经由一系列物理学公式演算,还原装.弹机械的构造。

  三幅精密无比的模拟图被快速画了出来。

  这速度快得过分了,太像是制弹者本人到场。

  三选一,要确定究竟是哪一款,还需结合爆.炸物的原料品质做判断,最终进行实际测试才能得出肯定结论。

  梳理完这一切,他又用镊子夹起一块变形的金属碎片。

  这是所有金属残片中最特殊的一片。

  上面刻有图案。

  很小,小拇指指甲盖的尺寸,刻着某种昆虫的脑袋,有两根触角。

  遗憾的是缺少下半截图像无法判断昆虫的具体种类。相应的下半截金属片被炸得粉碎,不能再辨析原来的模样。

  这是投弹客故意留下的标记符号吗?

  以及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不明嫌犯费尽心思投弹的动机是什么?

  21:45。

  麦考夫拿着调查报告回到会议室,一群同事非但没有散去,而且办公楼的四十六人全都到齐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