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坐回了龙椅上,问:“标儿,昨夜你宴请刘宽都聊了些什么?咱听他几乎是亥时才离开东宫。”
“正要向父皇禀告昨夜之事···”
朱标当即将昨夜跟刘宽聊的话题大差不差地叙述了。
随后道,“父皇,虽然妹婿所言后世我大明针对驸马之限制,以及种种奇葩规矩,未必全部都是真的,却也未必是空穴来风。”
“儿臣以为,以免后世子孙错立这些奇葩规矩,父皇当明了我大明驸马之限制、待遇,并留下祖训,令后辈不得更改。”
朱元璋听了并未直接答应下来。
而是沉吟了会儿,反问:“那你有没有想过,我大明后世皇帝为何会立下那些规矩?”
朱标道:“儿臣倒也想过,若说防备外戚威胁皇权,一般而言都是针对后族,没听说防备驸马的。”
“因此儿臣想着,那般限制,多半是为了防止驸马仗皇家之势欺压百姓,又或者是弄权作恶。”
朱元璋点头,“你猜想的不错,所以对驸马的限制、待遇,咱会仔细考虑。肯定不会立下刘宽所说的那些奇葩规矩,但也不会过分优容。”
“还是父皇想得周道。”
朱标听朱元璋表明不会立那些奇葩规矩,也放下心来,觉得算是对刘宽有交代了。
···
也是这天上午。
刘宽在科技司的司院“面试”了苏铨推荐的几位大概符合他要求的官员。
这几人都是不足六品的官员,若能担任科技司主事,便等于升职了,因此“面试”时,倒也表现得颇为配合。
“面试”之后,刘宽最终选中了三人。
只待吏部通过了调任行文,三人便会来科技司任职。
下午。
科技司几乎是全员出动,前往国子学招聘吏员——唯有员外郎赵承柱、书吏崔彦留守司院。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
直到洪武十五年,方重建国子学校舍于鸡笼山,并改其名为“国子监”。
故如今国子学便是应天府学,在紫禁城西南方向,与贡院相邻,离工部大院倒不是很远。
刘宽、苏铨带着三名吏员,外加王广岳率领的仪鸾司护卫总旗,或是骑马或是步行,没多久就到了国子学外。
刘宽坐在乌云踏雪之上打量,只见这是一座规模颇大的建筑群。
外面耸立这一栋三门牌楼,内里具备此时建筑特色的院落、屋宇彼此勾连,又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再加上绿化做的也不错,看着便仿佛一风景胜地。
苏铨在一旁含笑解释道:“我大明如今虽不开科举,但却以官学传播儒学,教化百姓”
“京师国子学为天下官学之最,亦是读书人求学之胜地,如今有近两千人在其中学习。”
听着苏铨的话,刘宽隐约记起,后世南京国子监似乎在永乐年间达到极盛,一度拥有九千多名学生。
如今还不到两千人,跟永乐年间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