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万历明君>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3/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12章 天下大弊,攘争名器(3/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但自己方才的反应,完全被他坐实了。

  他借由日讲《太甲》为引,又借着剖析政事,陈述天下大弊,循循善诱。

  最后佯装摊牌,就是为了试探自己的情绪变化。

  自己方才的反应,定然被张居正觉察到了,看他这模样,显然是对他这两日的作为有了定论。

  而自己这才后知后觉!

  好好好!好个老谋深算!

  自己穿越不久,带着以前的行为习惯,以至于前世的领导心态没控制住,一时不慎,竟然被张居正探了些底。

  这下这个机心早慧,暗藏城府的人设,怕是要被坐实了。

  想到这里,朱翊钧暗自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情绪。

  事情既然发生了,多想也无益。

  他不露声色地把话接住:“阁老如何在私下奏对时劝进?不合礼数。”

  张居正脸上看不出情绪,答道:“天下系于殿下一人之身,臣斗胆期许殿下。”

  “修身养德,亲礼文儒,咨诹政事。”

  “存祖宗之基业,拯天下之危亡。”

  朱翊钧点了点头:“阁老今日之言,本宫记下了。”

  一番奏对,到此就算是结束了。

  二人再度说了些场面话,张居正便躬身告退。

  朱翊钧静静看着张居正离开的身影。

  面无表情。

  张居正这一去,怕是立刻要提防自己了。

  这一局,他与张居正几乎明牌,而高拱,则拿住首辅高位,却并不将二人放在眼中。

  还有冯保在其中搅扰。

  加之晋党、清流、边镇、地方,局势纷乱,自己想揽权,还真是难啊。

  但……

  张居正快到转角时,朱翊钧突然开口:“张阁老!”

  张居正立马停住,疑惑回过头来,就要下拜。

  朱翊钧伸手虚虚阻止他拜下,只是展颜一笑:“天下兴亡,阁老且看本宫作为!”

  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更是无穷!

  说罢,头也不回,在太监的伺候下,转身进了里间。

  张居正看着朱翊钧留下的背影,眼中划过一丝惊讶。

  躬身退了出去。

  ……

  果真是好圣君。

  张居正步履从容,从东偏殿走了出来,心中却不平静。

  这位皇太子,果然如他所料,有参政揽权之心,昨日之事,也都是有意为之。

  这才十岁啊,就有这份心智,操持权柄,城府深藏,了不得!

  比起这位皇太子,他张居正十岁的时候还在……哦,好像都能写策论针砭天下了,连巡抚看了都赏识有加,那看来还是差一点。

  不过,更显了不得啊,能跟他张某人相提并论,这位皇太子,怕是国朝二百年以降,仅晚于英宗的早慧之君了吧。

  若是这位新君,哪怕有一半心思放在正经路数上,那真是天下之幸。

  至于现在……

  他看向身旁的小太监,开口道:“去告诉冯大珰,让他提防点张宏。”

  话说得隐晦,冯保却必然能懂。

  没错,冯保的盟友,就是他张居正!

  否则,他怎么敢在文华殿这种耳目众多的地方,试探皇太子。

  否则,冯保又怎么能得到高拱弹劾上奏的消息?

  结交竖阉,阁臣大忌,文臣之耻。

  但他不在乎!

  要做大事,焉能惜身?

  高拱都知道推行新政必须大权在握,不惜打压阁僚,排斥异己,他张居正还能不知道?

  什么好人坏人,清流浊流,愚人之见!

  他张居正不是只会空谈的清流裱糊匠,他是循吏!

  能做事,挽天倾的循吏!

  为此,他不惜结交竖阉,背刺金石之交,他知道,高拱救不了大明朝!

  为此,他不惜窥探圣心,孩视天子,他害怕,他怕这最后的机会,又遇到一个不顾天下的圣君!

  他已经不再年轻了,斑白的两鬓告诉他,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身后事,身后名?大明朝危在旦夕,他想不到这么远了。

  要让大明朝在新法的祭祀中浴火重生,君上的权柄,阁僚的野望,士绅的贪婪,乃至于他自己的性命,统统都可以作为摆上台面的祭品!

  大明朝,必须要在他手里起死回生!

  张居正就这样背对着朱翊钧,步伐坚定地,一步步,走出了文华殿,走回了内阁。

  -----------------

  注1:“迩来法纪渐弛、习俗日渝、此正久安之患。虽有治安之名而无其实,无危乱之事而有其理,所谓遗大投艰于此者也。”——《皇明经世文编·卷二百五十四·三几九弊三势疏》

  注2:赖建诚.边镇粮饷:明代中后期的边防经费与国家财政危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注3:周伯棣.中国财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注4:刘孝诚.中国财税史[].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注5:杨慧.17-19世纪中英财政收入和支出结构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02).

  注6:需要说明的是,张居正口中的人口数是明朝官方统计,按照现代人口学大模型计算的话,隆庆六年的人口,应在一亿五千零九十一万左右。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