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季汉大司马> 第737章振兴关中(1/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737章振兴关中(1/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最新网址:xs四月,长安。

  长安旧宫内,霍峻整理着从各处收集而来的关中水渠舆图,已是渐有所得。

  关中自从秦汉两朝数百年开发以来,形成了密集的关中水利网。如仔细研究,因气候、地理问题,可大体分为渭水南北,关中东西四块区域。

  渭北诸河发源于黄土高原,故各支流河水常会大量泥沙入渭,常会堵塞泥沙,需格外依仗人手的疏通。如以郑国渠为例,开凿水渠以来,泥沙会不断淤积,最终导致灌溉面积减少。

  渭南则因河流发源于秦岭,河流众多,短小流急,容易形成夏涝问题,故渭南人工水渠不多,仅需注意洪涝问题。

  关中东部雨水少于西部,加之京师在关东,故东部的水渠多于西部,且关中容易发生干旱地区也在关中东部。

  因而关中水利网,东北多于西南,北防泥沙淤积,南防河水洪涝。

  当霍峻了解关中水资源分布情况,便知关中的治理重点,非长安所在的京兆尹,而是渭北的左冯翊。

  同时,尚书台上呈的西汉户籍数据也验证了霍峻的想法,关中三辅中,左冯翊近有百万人口为最多,右扶风次之,京兆末之。

  左冯翊为何人口最多,看其治下的水利设施,基本就能明白缘由。因为不仅有秦国修建的郑国渠,还有汉武帝时期修通的白、龙首等水渠。

  郑国渠巅峰有四万顷灌溉,白渠能灌四千多顷,龙首渠有七千多顷。如加上其余河渠所灌溉的田亩,左冯翊治下绝不下五万顷良田,甚至超六万顷良田。

  故霍峻可以肯定的说,南汉定都长安的关键,在左冯翊能否振兴,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当明确复关中,首兴左冯翊的治政思想下,霍峻让众人举荐具有屯农经验的长吏治理冯翊。

  经蒋琬的举荐,南郡太守吕乂进入霍峻的眼中。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其父吕常随刘焉入关,因天下大乱,道路阻塞问题,吕乂随其父留居益州。

  刘备平蜀之后,重用具有经济之才的南阳人王连。王连又向南汉朝廷,举荐了同为南阳人的吕乂、杜祺、刘干等人。

  吕乂初任新都县长,因体恤百姓,治民有度,继而升迁为竹县令,后任江陵县令,再迁南郡太守。

  任南郡太守期间,兼任督农,负责供给诸葛亮大军的军粮,政绩出众。

  浏览吕乂历年升迁档案,听取徐庶、顾雍二人评价,霍峻遂招吕乂入长安。

  “来人可是南郡太守吕季阳?”

  霍峻将手中的水利舆图放下,打量从江陵星夜兼程而来的吕乂,问道。

  吕乂衣着朴素,拱手而拜道:“蒙相国传召,乂特至长安拜谒。”

  “坐!”

  霍峻指了指一旁的席位,笑道:“可知孤为何千里急招季阳入关中?”

  吕乂沉吟少许,说道:“因战乱频繁之故,关中三辅凋敝,百姓避战隐匿。无大治,不足以为京师。相国招乂至京,当为三辅民事。”

  “善!”

  霍峻赞许点头,说道:“左冯翊为三辅粮仓,其农不丰,京师百官然魏人旧官尸位素餐,未有大治冯翊。今水渠不通,道路堵塞难行,教化不通,郡中户籍百姓仅有五万余口,非能吏不足以任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