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结冰试验最佳的气象条件是“天欲雪”,因此如果云层太厚或者温度太低已经开始下起雪来,反而又不具备试飞条件了。
一众人面面相觑,最后把目光投向了常浩南:
“小常同志,伱来决定吧,是让运8先上,还是新舟60先上?”
“既然空域够大,时间又短,也就不必分什么先后了,我觉得不如让两架飞机一起试飞,这样能够成功收集到数据的可能性也要更大一些。”
603所方面的负责同志和182厂这边的梁绍修对视了一眼,然后同时点了点头:
“好,那就一起试飞!”
旁边的林国范这个时候也抬起头来:
“我之前听去过美国的同志说,他们那边都会配备随机的气象工程师,等飞机到预定空域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决策?”
那位602所的工程师一愣,随即点了点头:
“没错,地面监控模式的灵活度和判断精度都不太够,让气象工程师跟机飞行的效率会高得多。”
说到这里,他又犹豫了一下:
“但说实话,FAA做出这种配置是建立在他们深度了解五大湖区气象条件,以及十几年时间经验的基础上,我们的自然结冰试验才刚刚起步,安全性这方面……”
林国范摆了摆手,直接打断了对方的担忧:
“于理,五大湖区的气象条件,FAA跟踪了十几年,这秦岭地区的气象条件,我也跟踪了十几年,同样一件事,美国人做得,难道我就做不得?正因为我们的自然结冰试验才刚刚起步,才更需要承担一些风险来加快试验进度。”
“于情,我也算是全程参与过运8飞机的除冰系统设计,跟着一起上天,也能给参与试飞的机组成员更多信心,小常同志和小梁同志是搞飞机设计的,祝兰是搞表面物理的,与其让他们去白白增加风险,还不如让我上去,还能发挥一些用处。”
“这件事情我意已决,无需再提了。”
这个时候,一脸茫然的科伦坡才通过翻译了解到发生了什么。
短暂的愕然以及被打脸的尴尬过后,他也赶紧大步流星冲了过来:
“我也要上飞机!”
“你?”
常浩南和梁绍修齐齐转过头看向科伦坡。
尽管作为合作方,代表阿古斯塔公司的后者跟机起飞可以通过许可,但自然结冰试验毕竟是仅有的三种I类风险科目之一,少一个人上天就少一分风险。
“放心吧,我跟着A109直升机做过自然结冰试验,有经验的!”
科伦坡拍着胸脯保证道:
“而且,根据合同,我必须全程跟随所有试飞项目,才能拿到总部给我的全额奖金。”
……
在确定了每一架飞机上面的机组成员之后,早已经完成了飞行前准备的两架飞机在塔台的指挥下一前一后起飞升空。
秦岭地区距离南郑并不算远,因此常浩南等人回到塔台没多久,就收到了两架飞机已经进入试飞空域的报告:
“发现空域中存在大尺度层云,层云上方天气条件晴好,符合结冰试飞基础条件。”
塔台指挥员按照面前试飞手册的要求,开始逐一下达指令:
“检查测试设备工作情况。”
电台中很快传来了飞行员清晰的声音:
“01号报告,所有测试设备工作正常。”“02号报告,所有测试设备工作正常。”
“打开大气参数探测器。”
“正在检查大气参数”
“……”
这一次收到回应的间隔稍微长了一点:
“云顶高度1800,大气液态水含量0.7g/m,过冷液滴平均直径35微米,符合连续最大结冰试验要求,请求开始云体垂直探测。”
“请求批准。”
由于缺乏卫星通讯手段,因此在飞机进入富含水气的云层之后,机组和塔台之间的通话质量会急剧下降,常浩南他们只能听到刺啦刺啦的杂音。
云体垂直探测要求飞机从云体上方入云,下降到云底再爬升出云,记录垂直高度变化过程中云中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确定哪个高度最适合实施试验,整个过程只会持续大概2分钟左右,并且会全程打开防除冰系统,理论上不会对飞行安全产生影响。
尽管如此,无法与飞机保持实时联络还是多少让人有些紧张。
终于,电台中的杂音消失了。
林国范的声音传入所有人的耳中:
“云底高度1200,大气液态水含量4.5g/m,过冷液滴平均直径105微米。”
“我计划在1500和1200两个高度分别进行自然结冰试飞,每次持续15分钟,对应适航审定标准中的4、3类防冰能力。”
显然,他这是想要趁着这数月难遇的珍贵气象条件,一次性完成手册中规定的全部试飞项目。
根据常浩南和林国范制定的暂行标准,将飞机的防冰能力分为4类。
其中1、2类对应不完善的防冰能力,只有在天气晴好、无积冰风险或弱积冰风险的情况下才允许飞行。
3类对应北温带绝大多数空域的积冰情况,满足这一要求的飞机基本可以在所有正常的气候条件下安全飞行。
而4类防冰能力则相当于附加题,只有预计需要在更严重积冰风险环境中使用的飞机才需要完成。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