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等德川家康赢得了战争,获得了幕府控制权之后,开始推行理家和儒家思想,强调对君王的无条件服从。这下又和天主教的思想产生了无法和解的冲突,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但西方传教士是跟着欧洲大帆船来的,光禁止天主教传播而允许海外贸易显然是做不到的,于是德川家康就开始琢磨海禁了。
按照波多野信二的说法,关于海禁和禁止天主教传播的讨论从几年前就在德川幕府以及很多大名之间展开了,可是由于反对的声音太大,一直没取得进展。
刚开始洪涛以为是九州岛上的萨摩藩、平户藩、熊本藩和四国岛、本州岛中国地区的部分大名的在联合起来反对海禁。这些诸侯都位于日本列岛西侧,距离中国、朝鲜和菲律宾比较近,历来就是海贸的主要受益者。
没承想这次完全错了,反对海禁的主体大多是关东和京畿地区的大名,而九州、四国和中国地区的大名们才是德川家康海禁政策的支持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洪涛百思不得其解,最终还是从波多野信二的口中得到了答案。说起来挺有意思,居然和明朝文官集团对海禁的态度如出一辙,说白了就是一个字,钱!
日本的国土形状是个由西至东的长条,由于地形限制,西部的诸侯耕地普遍少。有道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部地区有点像中国的广东福建和浙江南部,历来非常依赖海上贸易。
明朝的文官集团为啥反对开放海禁呢?怕文化入侵和外来骚扰只是说辞,骨子里他们是怕吃不到独食,挣不到垄断的钱。
在海禁状态下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商人的资本联合起来搞走私贸易,一文钱的税不用向朝廷纳,还能把货物卖出高价。
后世里有很多学者说明朝中后期海贸非常发达,每年白银交易量多少多少,并以此论证明朝没有闭关锁国。怎么说呢,这些学者大部分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少部分是真糊涂。
闭关锁国与海上贸易并不冲突,可以有机的结合起来。闭关锁国是真实存在的,但海上贸易不断也是现实,其核心就是走私。在明朝中后期文官集团的走私规模极其庞大,贸易量甚至超过了明朝的国民收入总和。
日本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像萨摩藩、平户藩、熊本藩、长门藩、土佐藩这样的诸侯,本身石高并不多,可经济实力并不比几十万石甚至上百万石的大名差,凭借的就是海上贸易。
如果不海禁,允许来自大明、朝鲜、琉球、菲律宾等处的商船随便靠岸贸易,日本到处都是优良港口,且人口更集中,购买力更高,他们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反之,像大阪、江户地区的大名一直都吃不到太多海贸的份额,自然是支持开放的。他们管辖地区的购买力需求更旺盛,不怕公平竞争。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