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苗> 第六十一章 治水治政(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六十一章 治水治政(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嘉祐二年(1057),如同科举士子的才思喷薄而出的还有天上的雨,地上的黄河水。汴京城里满城都是水,王安石全家不得不搬到地势高的地方。王侯将相家中有匹马都不算什么,有一叶扁舟才叫气派。但这次的大水不仅是自然灾害,不仅是黄河泛滥,更是发展成了一场以治理黄河水为场景的政治闹剧。以百姓为“刍狗”的政治家们,在汴京城里进行着残酷的角力。

  景祐元年(1034),黄河在澶州横陇埽决口,大河离开了流经千年的京东故道,久久没有恢复。景祐元年的这次决口改道,使得大宋朝廷深深认识到了治理黄河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仁宗皇帝得到的报告是“需要用工一千零四十一万六千八百日,需役夫一十万四千一百六十八人,百日而毕。”再加上耗费如山的物料,仁宗皇帝放弃了治理黄河,转而将有限的财力用于赈灾。但这次黄河决口,宰相陈执中还是被弹劾了。文彦博、宋庠、庞籍拜相。黄河就这样又有惊无险的在“横陇故道”上自由的流淌了十四年。此后,虽未成患,但淤积迅速。

  庆历八年(1048),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离开了行水十四年的“横陇河道”,向北直奔大名,由天津入海。黄河再次决口改道,皇祐四年(1052)大宋朝不得不把治理黄河的问题提上议程。考虑到工程巨大,还是需要周全论证。但意见分成了两派,确切说明确的意见分为了两派,还有一人独占一派,称为第三派,他的意见是不同意前两派意见。

  第一派意见是由庆历年间反对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现判大名府贾昌朝向朝廷提出的,意见是“恢复京东故道”。这个方案得到了前任宰相陈执中的支持。他们的理由是,京东故道堤坝、埽所还都留存,只要加以修缮即可。横陇故道的下游直至入海口皆已壅塞,难以清淤,而且黄河流经横陇河道时,河北就经常发生泛滥,不适合再恢复。更重要的是横陇故道过于向北,流近契丹,如果把宋辽边境的“水长城”给淹了,就让辽军长驱直入了。

  第二派意见是勾当河渠司事李仲昌提出的,“塞商胡埽,开六塔河,使归横陇故道。”这个方案得到了现任宰相文彦博、富弼的支持。他们提出这个方案最大的优点是,工程量比恢复汉唐故道要小得多,关键是可以承受。

  第三派意见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提出的,“以上意见均不可采纳。请选知水利之臣,让黄河顺势而下,清淤顺利入海。”这个意见只是否定其他明确意见,至于如何做没有明确,需要找个懂水利的去做。欧阳修的分析也很合理,他说:“黄河泥沙多,不可能不淤积,而淤淀先发生在下游,水行不快渐壅,上游地势低处就会发生决口。故已弃故道,自古难复。更何况,六塔河如此窄,明显不足以容纳黄河同流。”应该说这个逻辑是合理的,可惜由于不是一条明确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没有被仁宗皇帝重视。

  这时的仁宗皇帝急于生儿子,日夜劳累,积劳成疾。治河之事都由宰相文彦博、富弼定夺。欧阳修中肯的意见被扔到了一边,恢复汉唐时期的京东故道,因为耗资不可承受也被否定了。贾昌朝妄想立功回朝任宰职的幻想也宣告“破灭”。

  想立功擢升的又何止贾昌朝,李仲昌也急于立功。原本计划待秋冬季,枯水期再动工,塞商胡北流水。但各方求功心切,仓促之下就急于动工了。嘉祐元年(1056),在春夏之际的丰水期就开始堵塞商胡决口,驱水入六塔河。为尽快完工,填入的埽也不足,完工的当天就发生了大面积溃坝。无数可怜的修河役夫被洪水卷走,与他们的亲人天人永隔。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