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苗> 第三十四章 圣意已决(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三十四章 圣意已决(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新的中书班子宰相宋琪、李昉,参知政事李至穿着新制的紫袍官服,款款从垂拱殿走出。这些平步青云的大宋高级文官自是意气风发,但并不表示他们能在处理国家军政大事时游刃有余。读书、做学问时的指点江山和在波诡云谲的朝廷上治理江山大不相同。

  宋琪满脸愁容,一边摇着头,一边叹着气:“一个辽国,官家总是念念不忘!”

  李昉附和说:“宋公所言极是!辽国既不是北汉,更不是南唐!”

  宋琪忙把手指放到嘴边,嘘声说:“小声点!官家听到你这话会吃人的。收复南唐,攻取北汉那是官家的丰功伟绩。”

  李昉也很担忧的说:“宋公要想办法呀,这样下去不出三年,一场大仗就把大宋打进危险的境地。”

  李至很愿意倾听这两位宰相在他面前讨论宋辽关系,仔细的听着并没有说话。对于李至这样的文官并没有机会了解军事,从太平兴国初年科举进士及第到太平兴国八年就成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可谓平步青云。像李至这样从寒门学子科举入仕的文官,非常懂得体恤百姓的疾苦,战争给百姓带去的痛苦他们有切身的体会。因此,这类文官的内心对百姓有深切的同情,他们行事的风格注重关爱百姓。太宗皇帝本是担心武将凭借勇武之力擅权,重返五代时期的乱象,而大范围提拔不谙军事的文官。这时大宋朝廷上,文官不仅充斥着中书,就连枢密院的高官也逐渐由这样的文官担任。他们心中有对百姓的仁爱与关心,而对战争有天然的抵触。在文人心中始终认为“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战争是不吉祥的,应尽量避免。

  宋琪停下脚步,放低了声音:“我有一策,可以安之!……”说完之后,所有人目瞪口呆不置可否,没有人发表意见。都开始了自己的价值判断,都在权衡是国家财政重要,还是人的生命更重要。国家财政不是一笔小钱,估计能花掉整个大宋家底,人的生命,数万人的生命,给每一个家庭带去的苦难,如何去度量?

  第二天上朝前,李昉和李至提前来到文德殿,看到太宗皇帝已经在里面休息,他们赶忙呼宋琪快些进去。他们两人站在门口,有官员往里进时,他们就阻拦下来,给宋琪留下充分的时间和太宗皇帝沟通,而不被其他奏事的人打断。那天下朝后,李昉和李至赶忙问宋琪和官家谈的怎么样。宋琪微笑着,点了点头。三人都感到一阵欣喜。

  从那天起,大宋朝庭就开始和往常不一样。各地都开始向朝廷汇报“频现祥瑞”,有枯木逢春的,有吉星高照的,有瑞兽出现的……反正要什么有什么。没过多久,泰山附近的几千百姓有组织、有纪律的经地方官员护送来开封请愿了,他们表示天下太平了,太宗皇帝把国家治理的国泰民安,请求太宗皇帝封禅泰山。这种自我表扬的事情,太宗皇帝当然还是要含蓄一点。推辞说,大宋还有很多民生问题,百姓的生活还没有切实得到改善,着实不敢当。其实,谁都看出来太宗皇帝心花怒放。哪个帝王不想封禅啊?那是永载史册的光辉一笔。尤其是还有很多人质疑太宗皇帝的帝位来路不正,封禅大典不恰好既宣示了继位的合法性又昭告天下,天下已经在太宗皇帝的治理下进入新时代了吗?推辞的表演还是要继续做的,既然是大戏,戏就要做足。宋琪就联络了两万多官员联名上书,奏请皇上泰山封禅。戏做的差不多就行了,太宗皇帝终于答应了朝庭正式准备封禅大典。

  宋琪、李昉、李至内心都承受着煎熬。臣子劝皇帝封禅,这种谄媚的阿谀奉承,都会被青史标定在耻辱柱上。而他们显然不是此类,这样的剑走偏锋着实也让他们捏把汗。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