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青苗>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失乐永乐城(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一百一十三章 失乐永乐城(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主帅李宪虽然没有被追责,但他内心却无法接受战败的结局。他总结伐夏失败的原因,是分兵多路作战指挥不协调所致。李宪不甘心,上书神宗皇帝建议集合各路人马,集中攻击西夏要害。边攻击边筑城,逐步推进,直捣兴州、灵州。但这个建议已经很难实现了,神宗皇帝现在就是给钱也调不动军队和民夫作战了。战败的阴云笼罩着大宋朝,此时的神宗皇帝一定又想起了多年前,王安石过乌江亭时的怀古诗《乌江亭》。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五路伐夏战役中,宋朝并非没有战果。种谔攻下了银州、夏州、石州、宥州,将西夏国土进一步压缩。但驻守住各州却非常难。种谔主张经营横山地区。

  种谔向宋神宗上奏:“横山绵延千里,放牧、稼穑均适宜,在那里做一个防御堡垒,休养生息,待日后讨伐之用。”鄜延路经略安抚使沈括也非常赞成这个方案,在考察边境地貌后,画了两本地图。沈括建议重修山界北坡上的古乌延城,以便驻屯兵马。种谔非常赞同沈括修乌延城的主张。

  见到这份战略意图清晰,实际操作可行的方案,神宗皇帝也同意了沈括的建议,并派徐禧、内侍押班李舜举前往与沈括相议具体建设方案。徐禧是神宗皇帝的近臣,长期在朝廷为官。远去西北的路上,徐禧并没闲着。他想在大宋朝臣中脱颖而出,梦想着也能像文彦博、王安石一样成为宰相,此次西行他决心要有一番作为。到达鄜延路后,徐禧竟然令人错愕的推翻了沈括提出的在古乌延城筑城的方案,提出在永乐筑城的战略构想。

  沈括和种谔都不同意筑永乐城,他们说:“永乐城地处险要不假,但有一个致命伤——没有水。一座没有水的城,怎能称其为城呢?”

  徐禧最害怕有人说他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只会搞政治,立刻跋扈起来:“筑不筑城,在哪里筑城还由不得你们!我看在永乐筑城没什么不妥,你们不必多言。”徐禧深知自己没有军事能力,但他坚信只要有足够的人打井,或多或少总能打出水。越是能力差,越怕有人认为他能力差,越会颐指气使试图掩盖。

  种谔是武将,当然不服徐禧的无能之举,坚决反对这个愚蠢的决定,说道:“那我要是不同意呢?”

  徐禧说:“君独不畏死乎?敢误成事!”

  种谔说:“在永乐筑城,城之必败,败则死;拒节制亦死。现在死也比丧国兵败而死强。”

  种谔的话激怒了徐禧,但要说徐禧真能杀了种谔那也不过是吹牛罢了。但种谔还是被调走了,朝廷的这些文官对付基层从无败绩。种谔是个武将,说走就走,但沈括是一个文官,行事都受儒家思想的深深制约,跟上级也不能撕破脸,还要保持尊重。沈括的性格也不同于寸步不让的王安石,他在徐禧的威逼下不得不同意建永乐城。但沈括反复强调要建一个水寨,而且要重兵保护水寨以及水寨通往永乐城的通道。

  元丰五年(1082),徐禧发蕃汉军民二十万人,仅用十四天,不分昼夜,筑好了永乐城。永乐城于米脂寨西一百五十里处,北倚崇山峻岭,南临无定河。城池三面环崖,气象雄壮,宋神宗赐名“银川寨”。但它确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易攻难守的城池,因为城中没有水源。

  二十万人不分昼夜的辛劳,没有人会问这辛劳的价值在哪里。他们大多数人只是想在建好的永乐城的城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回乡后,告诉自己的妻儿自己曾参加了永乐城的建设。然而,即便这个小小的愿望也很难实现了。

  西夏朝廷得知宋朝在永乐筑城,起初以为是宋朝在耍“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把戏。一度把重点放在搜寻宋朝的战略意图,尤其是重点监视古乌延城周边。当得知徐禧的这一出戏后,整个西夏便活跃着节日的气氛。虽然胜券在握,但他们还是要精心策划一场完胜。他们不急于攻城,他们要等着宋朝筑城完工,他们要用宋朝自己筑造的城困死宋朝军民。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