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加上这里的地形地貌复杂,岩层结构不稳固,还伴有水土流失状况,一旦地震发生,一定会发生大量斜坡失稳。”
“到时候,密集余震、堰塞湖、泥石流次生灾害一旦发生,救灾难度会成指数上升。”
“也难怪官方那么重视,这还真不是小事.”
听到他的话,钟健暂时停下了手里的动作,钻探仪的轰鸣声小了下去,他开口说道:
“那也得实际发生,总之,还是希望这只是一次误判吧。”
“其实误判的概率还是挺大的,估计得达到99%以上”
“但是总体期望太高了。”
郑九源打断了他的话,钟健一愣,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
100%的概率,乘以指标为1的损失,期望也不过是1而已。
但如果,1%的概率,乘以指标为数百亿的损失,那期望就达到了惊人的数亿了
于是,他叹了口气说道:
“确实.所以我们也要尽全力。”
“不过话说回来,地震盾真的有用吗?我从来没有见过哪个国家会用这种方法预防地震。”
“有用,而且非常有用。”
郑九源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你之所以没听过,那是因为地震盾的施工难度太大、工程量太大,导致根本没有办法实行。”
“但实际上,如果能像我们这样,圈定好一块范围,提前构筑地震盾结构,它能发挥的效果还是很大的。”
“按照理论推算,在结合地震盾、地表植被斗篷两种方法之后,地震的瑞利波至少能被降低70%以上。”
“这种程度的衰减,造成的破坏效果就已经大打折扣了。”
“当然,我们这里谈的主要还是面波。”
“体波造成的破坏无论如何都是不可避免的,但相比瑞利波,体波中无论横纵,破坏性都要小得多了。”
“我们也没有办法去消除体波,对它就只能靠建筑强度硬扛了。”
钟健再次沉默了片刻,随后继续问道:
“但问题是,体波的传递终究还是会导致面波形成,哪怕我们的地震盾范围圈住了映秀,但要阻挡大部分的体波,还是不可能吧?”
“这就是为什么范围是15公里。”
郑九源解释道:
“根据上级的信息,这次的震源深度就在14公里左右,我们以震源表面为中心,15公里为半径,就可以在瑞利波形成之后,第一时间将其衰减。”
“不过,现在我们只是初级考察,后期看情况,地震盾的半径可能还会拉长的。”
“到那个时候,风险就会进一步降低了”
钟健重重点了点头,随即说道:
“看来上级这次考虑得很周全。”
“是的,所以在执行上,我们也不能出岔子”
说罢,两人再次投入到勘探工作中。
而距离他们不远的县城里,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与此同时,西工大附近,王建成的实验室里。
王建成站在陈念和乔麦的对面,传达着所谓来自“上级”的指令。
“.所以,综上所述,上级要求我们对机械外骨骼进行一次升级。”
“升级的要求是,进一步增强外骨骼的动力系统,要求具备液压举重模块。”
“同时,对外骨骼的能源进行优化,使用最新的高密度锂电池、或其他新型电池。”
“在持续作业工况下,要求外骨骼续航能达到6小时以上,能通过液压举重模块抬起两吨以上的重物。”
“另外,还要求外骨骼具备一定程度的灵活性,能适应狭小范围内作业。”
“当然,鲁棒性也是必须的,它必须非常耐操”
说到这里,王建成稍稍停顿了片刻,随后继续开口道:
“这些条件听起来是挺难的,不过上级给的回报也很丰厚。”
“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合作部门-——也就是北方工业的机械实验室,其他物料也由北方工业统一提供。”
“至于人员,那就更多了。”
“总之是要啥给啥,只要规定时间内出成果就行。”
“怎么样,二位,考虑考虑?”
听到王建成的话,一旁的陈念丝毫不为所动。
原因很简单,这要求就是他下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要求,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灾区的救援环境。
在上一世,他亲眼看到许多人用自己的双手去挖开废墟,直到挖得指甲全部脱落、连骨头也裸露出来。
他也见过有人靠自己的肩膀撑起巨大的水泥板,只为了给压在下面的人带来一线生机。
这种情况让人无奈又痛心,在大型机械无法进入的角落,“无能为力”成为了最容易让人落泪的现实。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