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两次遣使来华请求通商。满清政府误认为英国是来进贡的,又因为对方不肯下跪,两次都不欢而散。
乾隆、嘉庆两帝虽然不懂近代外交,毕竟还亲自接见了英国使臣,即1792年的马戛尔尼、1816年的阿美士德伯爵。
马戛尔尼访华时,清朝国力正处于巅峰状态。但马戛尔尼见多识广,从骄奢淫逸的官僚阶层、穷困不堪的农民阶层、落后的科学、军队中看出了康乾盛世背后的隐忧。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家就像是一艘陈旧而又古怪的战舰,即使不会立即沉没,最终也会在海岸上粉身碎骨。”
1840年,英国人果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打得清军毫无招架之力。从此之后,满清皇帝天朝上国之梦开始破碎。
乾隆、嘉庆还有些许自信,敢于接见洋人。道光、咸丰皇帝都很惧怕洋人,从来不敢接见洋人。
道光帝不愿接见外国公使,反而让地方督抚处理外交事务,导致清朝在对外事务上非常被动。地方督抚也有样学样,譬如两江总督便把外交事务推给上海道台。一国外交大权,竟交给一个地方官员办理,实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咸丰从道光帝手中接过帝位时,只有二十出头。年轻人本该思想开明,咸丰帝却异常顽固,拒绝接见洋人,对外国大使当面呈递国书一事非常抗拒。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已经攻占大沽口,逼近京师。咸丰最关心的不是割地赔款,却是要想方设法阻止外国人进京,从而避免接见洋人。
他刚愎自用,宁肯与英法联军决裂,也不愿让洋人当面向他呈递国书,使战局逐渐恶化。
英法联军攻入京师,火烧圆明园。咸丰逃往热河,留下弟弟奕与洋人议和。
咸丰对割地赔款等条款都没有异议,却还是纠结于洋人要当面呈递国书这个问题。他表示如果洋人执意当面呈递国书,他将坚决不回京师。
日后,咸丰果真在热河行宫去世,至死没有接见洋人。《天津条约》赋予欧美各国在京城建立外交机构的权力,清廷以同治帝年幼为理由,竭力阻止洋人晋见同治帝。
历史上,直至1873年,同治帝年满十八岁,才在紫禁城紫光阁内接见了日本外务大臣副岛种臣,以及俄国、美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国的驻华公使。
这样一个顽固、落后的封建专制政府,是不可能主动与列强展开紧密合作的。这一点,早已在各国外交官中取得了共识。
那么,越国是否值得各国与之合作呢?毫无疑问,与满清政府相比,越国有着太多的优点。她鼓励工商业,对洋人抱以友好的态度,主张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杨烜提议与各国建立外交,更令各国公使心向往之。各国公使做梦都想与满清建立外交关系,却被满清拒之门外,连坐下来谈判的机会都没有。
但越国毕竟还弱小,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中国某个地方政权。一旦与越国建交,是否会激怒满清,影响各国在满清的利益呢?
两国建交是件大事,各国外交官并不能做主。所以,他们只是口头称赞杨烜的开明,并未有实际表示。
英国公使文翰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他说:“感谢越王的好意,但两国建交是件大事,我们需要得到本国政府指示,方能有所行动。”
建交乃国之大事,不可操之过急,免得让渡太多的利益。杨烜回应道:“那么,我们敬候佳音。”
四国公使里面,俄国公使普提雅廷最为低调,在会场上发言很少。偶有发言,他也是和颜悦色,一副人畜无害的样子,此时便说道:
“诸位,中国有个成语叫做‘求同存异’。我们此番会谈是为了取得共识,各国在发展商品贸易、促进技术革新上,与越国具有共同的利益,具备广泛的合作基础。
“越王提议建交,这有利于扩大各国与越国的友谊,俄罗斯帝国对此深感兴趣。我将向沙皇写信,探讨与越国建交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