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报原理很简单:使用铜线作导线,以通电、断电作信号,与现代计算机二进制信号类似。再以信号编码汉字,使用电报机接收、发送信号,编绎信息。
1839年,第一条商用电报线率先在英国投入使用。
华夏保守势力顽固,一直以破坏风水等理由拒绝引进有线电报。
1871年,霓虹国进犯我国台湾。时任钦差大臣沉保桢向清政府申请架设福州到台湾的电报线。后来台海局势缓和,该线路刚开始建便被搁置。
1877年,丁日昌因列强觊觎台湾,申请在台湾建立电报网。因经费不足,丁日昌只修了台湾府至旗后港的一段,全长47.5公里,却是华夏第一条自己建造、自己掌握的电报线。
旗后港即高雄港,日人占据台湾后,将旗后港改为高雄港,其名称沿用至今。
塔读,无广告^在线免。费阅&读!
有线电报是一种实用价值极高的通讯方式。架设电报线只需木杆、电线,成本不高,不像铁路那样需要天量投资。
但电报速度极快,可以实时传送电码,再根据密码本翻译成有用信息。这比满清最快的八百里急递,不知快了多少倍。
杨烜估计,若找洋行在太平府、南宁府建立电报网,把电报通至县一级,费用只在两万两至两万五千两白银之间。
可以说,电报投资极少,效益极大。只是现在军政府缺少电报人才,尚且无力建设电报网。
负责教授电报的是个美国人,原是旗昌行雇员,是唐约翰的手下。旗昌行不愿涉足鸦片生意,想出了很多办法拓展业务,包括在华夏建造电热线。
但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华夏国内排外情绪高涨。朝廷地方官吏都不愿与洋人接触,更没人敢在华夏大地上建设电报线。
这位洋行雇员备受冷落,便随唐约翰来到南宁,辗转来到实务学堂教授电报。
第一届电报培训班共有学员三十五人,学制一年。杨烜来到电报班时,看到学生正在背诵电码。
摩斯电码简单易学,只有几十个组合,聪明者很快就能背诵出全部摩斯电码。
但汉字不同于英文。英文只用26个字母,就能表达出所有词汇。汉字则是独立的,每个汉字都与其他汉字不同,仅常用字就有两千多个。
因此,在英语语境下,只需要十个摩斯电码,就能完整地表达出整个语意;在汉语语境下,至少需要两千多个摩斯电码组合,才能完整地表达语意。
电报班在摩尔斯电码的基础上,设计了两种电码:
一种是军用电码,由两个字码组成。军用电码包括英文字码、阿拉伯数字字码等,约有四十多个字码。四十多个字码可表达两千多个组合,进而表达两千多个常用汉字。
这种电码可以节省译码时间,又符合军事保密要求。
另一种是民用电码,由四个字码组成,可表达一万个组合,几乎可以囊括所有汉字。
为了方便民用,民用电码的字码全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阿拉伯数字共有十个,十的四次方就是一万,几乎可以覆盖全部汉字。
负责电报班培训的洋人雇员说,电报班共分为四个专业,分别负责收发电、译电、电报设备维修、架设电报线。
这个由三十五个学生组成的小班级,将成为华夏电报事业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