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老百姓都喜欢减税,无关乎地区,无关乎朝代。
交给国家的少了,留给自己的变多了,谁人不开心。若是政府不减税,历朝历代都有人想方设法地偷税漏税。至于因为税收减少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老百姓一般是不在乎的。眼前都已经这么困难了,谁还管得了以后。
老百姓可以这样想,但是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却不能够这样想,税收是一个政权得以维系的基础,是王朝的血液。一旦税收减少,即便是有再强壮的筋骨,再理智的头脑,最终也势必腐朽崩塌。身为统治者必须考虑长久。
可以说,一个王朝的灭亡,往往都是从财政收支不足开始的。
很可悲,从明中期开始,或者说得直接一些,从永乐大帝去世之后,明朝政府就失去了从海外获取资源的能力,财政渐趋枯竭,表现在外就是趋向保守。
先是放弃对安南的统治,承认安南独立。之后在东北收缩力量,实权部门奴儿干都司成为虚衔,退守辽东。对乌斯藏也就是西藏地区控制力同样不断削减,法王朝贡的次数不断减少,更与明朝边军发生冲突。
对蒙古草原势力,明朝更是由战略进攻转变为战略防守,数千上万里的防线,年年修缮九边城墙,维护成本少则十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敌人还是能够趁虚而入,土木堡之变,看似是意外,倒不如说是财政收入不断减少后的必然结果。
所有问题归根到底都是钱的问题。而现在,这个难题落在了朱见济的肩膀上。
历朝历代的圣君在位时期,经常减税甚至是免税,比如史上着名的文景之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康熙盛世等。
这些皇帝统治时期,不说天时地利人和俱有,至少有二者,比如气候转暖,风调雨顺,国家安定。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气候转暖,在农业社会,气候转暖就意味着农业产量增加,税收增加,国家各项职能能够顺利发挥。
都说唐太宗如何圣明,在他晚年的时候还不是骄奢淫逸,征伐高句丽还失败了。试问天下发生大规模起义了吗?没有呀!
崇祯皇帝不可谓不勤政,夙兴夜寐,兢兢业业,只是天灾连年,水旱交替,最终激起大规模民变,到处剿匪,结果匪徒越剿越多。全球气候大变迁,哪里是崇祯一个人能够逆转的。
现如今,气候虽然不像明朝末年那样离谱,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属于下行趋势。景泰七年,官方所掌握的土地数目是四百二十六万七千四百四十九顷二十三亩,田赋米麦二千六百八十四万九千一百五十九石。值得一提的是,就在这一年,朝廷同时减免天下官田等项税粮计米麦二百四十五万四千二百七十石有奇。数据来自明实录卷二百七十三
也就是说,减免的田赋占据总田赋的十分之一。基本上可以推断出,大明朝在这个时期有接近十分之一的地方是受灾的。所以各地的民变也是非常得多。
古代税收一般都非常复杂,明代也是一样,除了作为正税的田赋外,还有盐课铁课茶课以及绢丝棉布。除了实物税以外,还有折支,也就是改实物为银两,是一条鞭法的雏形。只不过一条鞭法强制要求所有实物改银两,极大地简化了征收流程。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