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每个月做工的工钱还可以存起来,一旦遇到灾年,这些存银就会成为他们越灾的底气,届时他们可以购买粮食,而不用背井离乡。”
朱元璋哼声道:“荒唐,说起来冠冕堂皇,可如何能经得起仔细推敲,你在扬州各地招募百姓做工,加起来也就一两千人,这和五地人口比起来自是不值得一提。
可你要是赚到了银子,天下商贾纷纷效仿,届时天下田土何人耕作,一个月的工钱最少一两五,你还真是好大的手笔,如此一来一年就是十几二十两,远远大于耕作得来的收益,谁还愿意耕作,如此岂不是舍本逐末,致使社稷不稳!”
冯毅脸上升起一股淡淡笑意,其实朱元璋说的不能算是全错,想想看几百年后的农村,大量的青壮都背起行囊去外地打工,手里有了一门手艺自然也就不愁一口饭吃。
后世土地耕作是有红线的,而且拥有大量的机械来取代人工,如此便大大缩减了百姓在耕作上面的时间,大量空余的时间自然可以利用起来去打工补贴家用。
而且后世的基建工程和救灾体制也极大增加了百姓抗击风险的能力,而这些很显然是如今这个时代所不具备的,因此朱元璋的反驳具有极为深远前瞻性,这一点毋庸置疑。
“陛下,民以食为天,对于百姓而言,土地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家里面以前没有储备粮食是因为无粮可储,等他们手里有钱有田的时候,绝无可能会荒废掉自家的田地,除非这田不是他们自家的。”
朱元璋笑了笑,似乎想起了童年,当年但凡家有几亩薄田,爹娘何至于饿死,而他又何至于出家,乞讨乃至走上造反之路。
苏秦曾言‘但使我有田二顷,又怎能让他佩六国相印’,说到底也都是一样的道理罢了。
国朝无农不稳,百姓无田何尝不是如此。
“陛下试想一下,百姓通过做工获取了钱财,通过种地获取粮食自给自足,到了那个时候,他们是不是就可以买上一些鸡鸭猪羊来饲养,如此一来补充了肉食,百姓的身体就会变好,人的寿命也会随之而提高。
寿命提高了就拥有为这天下创造更多财富的机会,他们有了余钱,是不是也会舍得拿出钱来供应给家中子弟读书,如此一来整个大明读书人就会越来越多,远超历代。
退一万步说,他们也可以通过贩卖饲养的牲畜,获取更多的钱财,余钱多了,他们是不是也会愿意多买几件棉衣,多买几块炭来渡过寒冬。
市场的寻求会进一步刺激生产力,如此一来制衣、织布、纺织这一块就会蓬勃发展,再带动桑蚕养殖等等,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链,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如此民富则国强矣!”
朱元璋、朱允熥直接被冯毅一个接一个的新名词给绕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