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犁汉> 第七百三十九章:东进(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七百三十九章:东进(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他不知道多少次犯颜直谏刘备,让他有为臣之道,恪为臣之礼,即便刘备所作所为并无偏颇,甚至还过分忠诚了些,其人还是那套东西。

  美名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其实陈宝这话没错,但错在他不知道自己什么身份?他既不是刘备旧人出身,又没有高贵门第做依靠,甚至连名声都不显,他这样的做派,刘备不恼,那些关陇豪门们不恼?

  兄弟,你占了弟兄们的路了。

  所以陈宝在幕府中屡次被同侪排斥,除了身边围绕几名同样造嫌的寒士,大伙都远离他。

  可陈宝并不在乎,更将自己当成了孤臣,对刘备依旧不改其教诲之色。

  不过也是奇,刘备还真的就听进去了。

  此刻,陈宝一进来,就对刘备刻板行礼:

  “主公,救友军于难,是为义;顾公室大局,是为忠;此忠此义下,下僚不知何军不可破,何贼不可灭。”

  陈宝的话让早已入幕等候的吴懿忍不住撇嘴,暗骂其人迂腐:

  “这类人就是少上战场,不识得刀兵厉害。光讲忠义就能灭贼了?那当年黄巾蛾贼岂不是早就被念死了?”

  这边的吴懿是这个意思,上首的刘备岂能不知道这话的荒唐?

  但刘备却非常认同的对陈宝道:

  “陈君此言大善。备当年懵懂熬命沙场的时候,也曾对此言不屑一顾,甚至念之为读书人的迂腐。但随着备走南闯北,年岁也渐长了,经历的事多了,回过头再看这句话才发现这是金玉良言啊。”

  见在场有些军将不以为然,刘备感叹了句就说了这样一个事:

  “昔我在河北,随卢师讨黄巾。彼时我军虎贲六甲,何等骁锐?而那些黄巾军有什么?伐木为兵,但结果呢?文士是只顾一己私利不顾公门,武将是以邻为壑,友军有难,不动如山,都想捡军功。以至于大军迁延河北,不能速平黄巾。不然何至于天下如此?”

  说到这里,刘备是真的深有感悟,叹息的说了这样一句话:

  “向使文官能忠于公室,武官能秉持大义,这天下就不乱了。”

  刘备的一番话正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为何从益州回来后要向刘协建议推行改革?正是因为他认为天下的弊端就是出在了这里。

  为何关东、关西屡屡发生政变?为何野心家接连上台?在刘备看来就是此世已经处在了道德末世,那些代表着天下智力道德的世家子弟们已经不再恪守儒家的理想。

  或言之,没有什么理想或者道德能让这些精英们真心相信了,整个社会都滑向了卑劣和庸俗。

  所以刘备认为,改革士心正是救世良方,而他就要做这样的传道士。

  正如周公那样的人!

  所以刘备也是这样要求自己,他完全可以放弃郭汜,甚至可以带兵返回,但一旦这样做了,他所在坚持的理想事业和形象就会崩塌。

  这是刘备万万不能接受的,也是他甘愿冒风险东进支援郭汜的本质原因。

  刘备说这番肺腑话,那在场的幕僚们懂不懂呢?

  那是必然明白的。

  当刘备这话说完后,时谒者的刘艾忍不住动容感叹:

  “君侯真是古之贤臣啊。艾本以为平定天下是武人们的事,没想到真要匡扶这汉室,更需要我辈奋起。”

  说完,刘艾重重的对刘备作了一揖。

  刘艾是军中的谒者,其实就是相当于监军的角色。那这个监军是谁派的呢?是董卓。

  没错,刘艾是汉室宗亲,但他更是董卓幕府中人,甚至二人关系还非常好。其实刘艾这种现象就说明了,个人之间具体的关系总是比群体抽象的关系要更有决定性的作用的。

  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一点,只是单纯以群体身份来揣测个人的选择,那是要吃大亏的。

  所以刘艾被董卓派到刘备军中,就是要监督刘备,担心他不受掌控。

  这一次的京都大战,或者准确是围剿京都之战是一场规模空前的战事。

  光袁绍和泰山军双方都动员了二十万左右的兵力,这还不算青兖战场和崤函战场。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