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真千金逆袭后哥哥们跪着求原谅> 第287章 从没见过这样的作派(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287章 从没见过这样的作派(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所以大家都非常的感兴趣,又聚了起来,然后便有人道:“王爷,若是家人重病在身,来不及抄完呢?”

  沈昼锦非常奸商的道:“不是本人抄的,可以先欠着,加个利息就行了,本人的可以治好再抄,也要加利息,比如迟一个月多抄一套三百千?”

  三百千就是孩童启蒙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加起来才两千七百多个字,她真是太大方了。

  一般来说,必然要欠着的。

  毕竟四书光正文就有十几万,一个朝臣假如一天写个两三千字,就得抄三四个月,加上注释,那就没数了,几十万也有的。

  五经正文得有五十多万,加注释……简直没法算。

  除非是没入仕的人,一天能抄十来个小时,抄个几千上万的,那可能抄上两三年能抄完。

  然后又有文官道:“带注释,以哪本为准?”

  沈昼锦想了一下,道:“谁要抄,我给你们范本。”

  这话一说,不止一个文人开口:“不知是哪一家的范本?”

  这就是文人最关心的一点,沈昼锦笑了一声,道:“博采众长的范本?”

  这时候的书,当然也是有注释的,甚至还有专门的注释大家。

  文人会把正经的著作称之为“经”;

  把注释“经”的文字称之为“传”或者“注”。

  因为最早对经所做的注,一般都寥寥几句,后来又会进行补充,称之为“笺”;

  之后又会有人对“传”、“笺”再次注释,就叫做“疏”。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诗经》原来只叫《诗》的,被列为儒家经典之后才叫《诗经》;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后来郑玄又为“毛传”做了补充,叫“郑笺”;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就成了“孔疏”。

  而且不止如此。

  一部古籍,注释的往往不止一家,如果有人把各家注释给汇总了,再加上自己的注释,这就是集解,又叫集释。

  这么说起来,很麻烦,实际上也确实挺麻烦。

  对于外行以及初学者来说,就一个字,乱。

  百花齐放当然是好事情,可这对于后世习惯了“标准答案”和“得分点”的人来说,真的很乱。

  哪怕你买一本集解,上头一下子看到了三家注释,都是什么什么大家的注释,你倒说说,以哪个为准?

  为何会如此呢?

  因为这时候的文人,是讲究家数传承的,很多东西是靠讲解,口耳相传,所以,在这个时代的读书人而言,拜一个好先生,才格外重要,而得到师父批注过的书,就是大恩。

  但在沈昼锦看来,这就好像语文课本也需要确定一个版本一样,学同样的书,并没妨碍学生长成各方面的人才,所以确定一个权威版本,让初学者不走弯路,这是好事情。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