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东晋:从北归流民帅之子开始> 第八十二章 清途寒宦(1/2)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八十二章 清途寒宦(1/2)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81中文网
  乌衣巷外,赵越一身锦服,此刻便立于期间,巷外水波滚滚,涛声阵阵,巷内是人声鼎沸,车盖云集,甚至附近因此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集市,卖水的,卖酒的,卖枣的,卖荔枝的...

  “这乌衣巷,好生热闹。”

  谢尚在一边说道:“巷内有琅琊王氏,这乌衣巷自然热闹,日夜寻访的人,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这便是天下第一家的风范啊!”

  即便是现在庾家掌台省,权柄好像已经超过了琅琊王氏,但实际说起来。

  底蕴方面,庾家是远远不如琅琊王氏的。

  为什么每日有这么多人来寻访乌衣巷?

  尤其是在琅琊王氏在台省失势的情况下?

  原因自然是很简单的。

  为了自己或者说自己的血亲后裔、族人子弟能够定得高品!

  定得高品,才能得清途之官,若不得高品,便只能做寒宦。

  九品中正制分出来的两条路:清途与寒宦,两者的待遇是天差地别的。

  清途之起始于魏,兴于晋。

  自曹魏末年司马氏父子执掌政柄之后,一种以优宠高门子弟为主旨,以任职清官为特征的“清官起家迁转之途”即已逐渐兴起。

  进入西晋,由于门阀士族垄断选举,世居显宦,某些内侍、东宫、公府与诸省中的官职,如散骑常侍、散骑侍郎、黄门侍郎、给事中、太子舍人、洗马、公府掾属、中书郎、秘书郎、著作郎、尚书郎等,已成为高门子弟习惯性的起家迁转之职。

  这些官职或位望清华,或职闲廪重,当时号称为“清官”“清职”“清选”“清位”“清望”,贵势子弟多由此起家为官,并于诸清官中迁转,此后便可“平流进取,坐致公卿”。

  因此,随着“清官起家迁转之途”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选举格局。

  魏晋时期,高门权贵子弟由清官仕进者甚多。

  如魏司徒何曾之子遵,“少历清职,终于太仆”。何遵之子嵩“少历清官,领著作郎”。司马懿次弟孚,“温厚廉让,博涉经史”,魏陈思王曹植以为文学掾,时称“清选”。

  随着清途的兴起,寒门庶族在仕途上举步维艰,备受压抑,他们只能由某些寒贱官职如郡县佐吏、军府舍人或台省胥吏仕起,并于诸寒官中迁转,无力涉足清流,因而被视为“寒宦”和“非清途”。

  如晋时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沈浮,为时豪所抑。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孙铄,“少为县吏,太守吴奋转以为主簿。铄自微贱登纲纪,时僚大姓犹不与铄同坐”。

  又陶侃“早孤贫为县吏”后虽什郡为督邮,迁主簿,并被举孝廉,除郎中,但仍被十族斥为“小人”。

  时“伏波将军孙秀以亡国支庶,府望不显,中华人士耻为掾属,以侃寒宦,召为舍人”。

  所谓“寒宦”,盖指寒人什宦之途,也就是非清途。

  可见晋时寒人多由郡县佐吏等卑贱官职什起,根本无缘企及清途。

  是以武帝时阎瓒上疏理怀太子第曰:“每见选师傅下至郡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臣素寒门,无力仕宦,不经东宫。”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2页当前第1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