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屋小说网>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四百七十四章 这不是我的西湖(2/3)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 X

第四百七十四章 这不是我的西湖(2/3)

章节不对?章节无内容?换源看看: 新笔趣阁ddxsku81中文网
  

  夏禹治水,史书记载“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而准绳、规矩,正是测量工具。想来在那个时候,大禹就已经在丈量中原大地。

  说古代地图,不能不提一个最著名的人物:

  晋朝时期的裴秀!

  裴秀可以说是集地图制作之法的大成之人,编制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图集——《禹贡地域图》,并开创了制图六体:

  “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角)、“道里”(直线距离)、“高下”(相对海拔高度)、“方邪”(地表平坦度)和“迂直”(考虑地形后的距离)。

  前面“三体”是最核心的要素,后面“三体”是辅助矫正的要素。

  可以说,古代中国人将制作地图的标准流程化,是需要感谢裴秀的,是他奠定了制图理论。

  除了裴秀的“制图六体”法,中国人还有另一种方法制图,即“计里画方”。

  所谓“计里画方”,便是先在图上画满格子,每一个格子的边长代笔一定的里数,然后在图上绘制内容,以确保绘制地图的精度。

  比如唐人贾耽的《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的《天下州县图》,都是采取的“计里画方”,精度足以令后世人惊叹不已。

  当然,元朝时期的数学家郭守敬也为地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创造性地提出了“海拔”的概念,别以为这些事都是后世才有的,几百年前老祖宗都在用了……

  朱允炆看着《咸淳临安志》中的西湖图,正与宁妃说笑着,船帘被掀开,薛夏禀告道:“爷,前面河道变窄,怕是行不了船。”

  “河道收窄?”

  朱允炆有些意外,走出船舱看向远处,看着前面骤然收窄的河道,不由皱眉:“这河道收窄太过突兀,一旦发了大水,这里岂不是很容易成灾?”

  既然河道走不了,距离杭州城已是不远,朱允炆便下令就近上岸。不远处有一处简易渡口,一行人自渡口向西南而去。

  朱允炆看向宁妃,道:“我们先至西湖,休息与准备一日,再回韩家吧。”

  宁妃莞尔,道:“听夫君安排便是。”

  行过五里路,已可以远远看到西湖。魂牵梦绕之地,令有些疲倦的朱允炆振奋起来。

  “宋时苏轼曾写出‘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诗句,杨万里写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可见这些古人对西湖推崇备至。”

  朱允炆期待地说道。

  宁妃看了看朱允炆,拿出手帕给朱允炆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道:“那是宋时西湖。”

  朱允炆笑道:“我知道。”

  自信“知道”的朱允炆,终于还是“不知道”了。

  薛夏找了当地人询问,最终指了指前面的湖水,对朱允炆说道:“爷,西湖到了。”

  朱允炆嘴角颤抖着,一脸的不可思议,眼前哪里是西湖,这不就是两三里路的一个大池塘?

  前宋的十余里西湖呢?

  说好的繁华呢?

  目光之中,这里哪里有繁华可言!

  小湖一个,周围都是桑田,还有一些建筑,不知道是谁在这里私搭乱建!这哪里是自己梦中的西湖,摆明了就是围湖造田的庄稼地,外加开发房地产用地!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我的书架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