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余的诸如魏延等人,皆是官升一级。
还有就是新晋归降的郭淮,被册封为护军将军;郝昭为右护军将军,姜维则为丞相府参军。
然后便是刘禅所领的新军几位将领。
郭卫为丞相府参军,杨同山封为骁骑校尉,吕芃则为禁卫军都统,其余诸将皆有封赏。
对于这个封赏,刘禅特别满意。
当然,特别是对于吕芃的封赏,因为原来在成都时,禁卫军的统领是费祎,虽然刘禅知道这人也是一位忠臣,但是无论怎么说,他必定更听命与丞相诸葛亮。
可是现在,丞相直接任命刘禅的亲兵吕芃,为禁卫军都统,也就是说原来在成都的时候,刘禅的一举一动,丞相诸葛亮都是知根知底,毕竟费祎是禁卫军统领,若是诸葛亮想知道刘禅的一些事情,费祎必然会告知于他。
但是经过关中一战,诸葛亮其实已经发现。
陛下长大了。
虽然兵出子午道,有些冒险。
但是毕竟是冒险成功了,原本只想要夺得陇右五郡,如今正是因为陛下的这一次冒险,大汉不但夺得陇右五郡,而且还占据了整个关中。
还有就是,在他率军赶到潼关时,刘禅居然用五千新军,愣是将曹魏大将张郃的五万精锐,挡在了潼关之外。
除此之外,刘禅又研制出水泥,石灰、三弓床弩等等。
继续让陛下安坐于深宫,必然不在现实。
倒不如给予陛下一些成长的空间。
毕竟皇帝越来越出息,这对于大汉来说,也是好事情,诸葛亮自然是很高兴的。
迁都仪式、封赏仪式结束。
刘禅已经有些累了,毕竟舟车劳顿早上才赶到长安,现在又折腾了这么久,想着这次朝会,咱们应该结束了吧。
可是——
就在刘禅欣喜,未央宫第一次朝会应该结束的时候。
尚书郎谯周,突然出班。
谯周原为大汉劝学从事,此番迁都长安,谯周晋升为尚书郎。
“启奏陛下!”
谯周高声说道:“今日我大汉正式入主长安,皆乃陛下亲征之功,若不是陛下兵出子午道,我大汉必然难以进驻长安。”
谯周的话音刚落,整个大殿顿时雅雀无声,就连那高台之上的刘禅,也是不由得一紧。
心道,谯老,您老要干什么?
“先前是因为陛下年少,我大汉才置丞相府治理国事。”
嘶——
谯周这话一出,更是让所有人都是一愣,当然除了部分人有些惊讶,还有一些官员却在暗自得意。
刘禅却很想开口制止,因为他又不是傻子,这老头如此说,接下来的话,还用去想吗?
“现在我大汉已经还于旧都,老臣以为,丞相应立即归政于陛下。”
未出意外,谯周还是说了出来。
刘禅不由得暗自摇头,谯周就是谯周。
即使是历史上的他,也是这个性格,什么都敢说。
就在谯周的话音刚落,又有几位大臣跟着附和,比如官升一级的镇北将军魏延等人。
丞相归政于陛下。
这话有些刺耳。
一旁的丞相诸葛亮,并未因此惊讶,只待几人刚一说完,诸葛亮便出班奏道:“启奏陛下,臣附议。”
诸葛亮的话语虽短,却让满朝文武皆是一惊。
比如像谯周等益州派人士,他们本以为此番迁都长安,大汉政局稍稳,短时间大汉不再会主动向曹魏用兵,休养生息,是大汉王朝眼下最正确的选择。
既然不用主动出兵打仗,那么就可以趁机让诸葛亮归政。
但是,他们都没有想到。
诸葛亮居然同意了。
他居然愿意放弃权利?
刘禅却并不觉得意外,因为历史对于丞相的记载有很多,而且即使他治理蜀中十几年,最后病死于五丈原时,其名下也并无多余田产。
而且如果他真的是如曹操那等奸相,在他死后,也并未将他的位置传给他的子嗣。
丞相高风亮节,这些大臣们不确定。
但是刘禅却深信不疑。
此时让丞相归政?
就在诸葛亮刚说完话,刘禅突然从龙椅上站起,先是向众臣摆了摆手,才缓缓说道:“谯卿此言诧异,关中之战并非朕之功,若不是丞相即时赶到潼关,我大汉也不可能取得关中之战的胜利。”
刘禅先将功劳推给诸葛丞相,然后又说道:“至于爱卿所言归政于朕,这话从何说起?”
“丞相开府治世,为朕分忧,此乃朕之允事;”说着他笑了笑,才有说道:“况且丞相但凡大事,皆是先奏与朕知,获朕许可方才施行,何谈归政一说?卿是要让丞相归何政于朕?”
刘禅的话,让一众大臣顿时一愣。
因为他的话,并无虚假。
虽然丞相开府治世,很多国政方针,均出于丞相府。
但是正如刘禅所言,但凡大事,诸葛亮都有先向刘禅奏报,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所谓的奏报,也只是一个形式罢了,最终都会按照诸葛亮的意思去施行。
但是刘禅很清楚。
比如历史上的刘禅与诸葛亮。
别的不说,就说第一次北伐。
原本是诸葛亮上奏,请命领兵北伐,但是刘禅却以曹魏势强,同时大汉刚经历了南征平乱的战争,觉得此时应该休养生息。
但是诸葛亮很明白,那时候曹丕病逝不久,曹叡刚刚登基为帝,而且那时候关中空虚,是大汉北伐的良机,若是错失,恐再难获得这么好的机会。
于是乎,才有了诸葛亮闻名于世的出师表。
若是丞相诸葛亮擅权专政,即使刘禅不同意,他也会领兵出征,用得着写什么出师表?
写出师表的目的,无非是因为皇帝刘禅不同意出兵,但是诸葛亮觉得此时是北伐的大好良机,不可错失,于是陈说事情厉害,希望得到刘禅的应允吗?
就鉴于此,刘禅并非是一位被架空的皇帝。
他说的话,还是有一定的分量。
至于后世所谓的诸葛亮擅权,直接将刘禅圈养在后宫,其实这只是阴谋论看得多了,于是便自以为的觉得,掌握大汉政权的诸葛亮,也是像曹操那样的权臣。
但是现在刘禅已经穿越到这个时代,经过他这些年的了解,和亲生经历,他也更加了解大汉的这位丞相。
“相父!”刘禅随后向诸葛亮说道:“朝政之事,还是由相父节制,治国理政本不是朕的长相,相父切不可推脱。”
刘禅说得很真切。
大殿上的诸葛亮,甚为感动。
他并不看重这些所谓的权利,他只想尽忠职守,通过他的努力,可以完成先帝复兴汉室之大业。
如今看到陛下逐渐成长起来,他是真的很高兴。
若是陛下真的能够独挡一面,愿意亲自治理国政,他是非常愿意卸下重担,从旁辅佐,如同当年辅佐先帝一样。
可是现在,刘禅如此真切的话语。
他没有推脱。
“老臣领旨!”
皇帝都已经发话,关于归政的事情,也算是告一段落,即使谯周在内,也没人愿意在出来继续争取。
因为人家皇帝都不在意,他们再怎么争取,又有何用。
同时也都更加清楚,皇帝对于丞相的信任,可不是他们可以比拟。
这是刘禅希望看到的。
大汉王朝想要长治久安,短时间内,或者说在丞相还在世的时间内,他不会做出任何改变,因为他更相信,诸葛亮治国理政的才能,必然比他要高明得多。
当然——
即使他相信历史的记载,还有这些年与诸葛亮的相处,确信诸葛亮就是如同历史记载那般高风亮节,忠贞不二。
但是眼下大汉王朝,已经不在是历史上偏居一隅的蜀汉小朝廷,所以刚才故意提及,但凡大事,丞相皆是先奏于朕知,然后才会去施行。
这话其实也是留了一手。
不做皇帝,或许不会想这么多。
纵使知道丞相是忠臣,但是皇帝可是一个危险的职业,多少留一手免得自己以后没了后路。
当然,这并非是不相信丞相。
只是因为作为皇帝,多少得为自己考虑一些而已。
朝政之事解决。
现在该散朝了吧。
休想——
“启奏陛下!”诸葛亮此时又行一礼奏道:“国祚延续,关乎国家的命运,老臣深知陛下仁厚,登基至今,后宫仅皇后一人。”
话到此处,皇后张鸳不由一愣。
丞相要干什么?
“为了更好的延续大汉国祚,老臣恭请陛下,择日增选妃嫔,以延皇室香火。”
“丞相!”刘禅急忙说道:“朕有皇后即可,国祚延续,不急于一时,如今朕已得一女,况且朕与皇后尚且年轻,将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皇子降生。”
“增选妃嫔之事,朕看还是免了吧。”
刘禅现在还真没想过增加后宫,与张鸳相处这么多年下来,他已经非常满足,还有前世看多了后宫乱斗。
他是有些害怕的。
正所谓三个女人一台戏,这后宫的女人要是多了,说不定就整得是乌烟瘴气,现在大汉王朝,可还未到太平盛世之际。
更何况,在他骨子里,早就根深蒂固的觉得,一夫一妻制,这才是最好的制度,什么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他是真的不想。
但是——
诸葛亮突然噗通一声跪匐在地,这可把刘禅吓了大跳,这可还是诸葛亮第一次向他下跪,因为这个时代,人们并不习惯下跪,只有在过些年或者几百年,具体多久,刘禅也不记得了。
反正下跪这事儿,并不是汉朝的惯例。
“陛下!”诸葛亮跪匐说道:“帝王后宫规制,乃是祖上制定,陛下是大汉皇帝,后宫怎可只有一人,请陛下应允,增选后宫嫔妃。”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诸葛亮话音刚落,大殿上所有的大臣,尽皆跪匐于地,同时齐声请求说道:“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请陛下以大汉为重,增选后宫妃嫔。”
“......”
我的个天——
看着满朝文武,齐刷刷的跪了一地,就连大殿之外的低阶官员,也是跟着都跪在地上,请求皇帝增选妃嫔。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