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持盾,穿重甲,排头的死伤率仍然极高。
只有土司武官,乃至是马家和秦家的嫡脉子弟,甚至是秦良玉的亲儿子都站在队伍排头,这锐阵才玩的开。
朱载墐倒是也想摆开锐阵,一阵破敌,但就算他敢站在排头,方世猛等人又岂敢接受?
心腹武官们也是可以,普通的武官,朱载墐也没有把握。
更何况大半亲军没有实战过,叫他们以锐阵破敌,最少在此时此刻朱载墐是没有丝毫把握。
而看到将士们的表现,也足以证明朱载墐的判断没有错。
很多亲军已经面露惶惧。
哪怕身边有武官弹压也是如此。
双方在短时间内,锋线开始彼此攻击试探。
没有全部一拥而上,事实上如果是大型战场,从鸟类的视角俯瞰,会看到骑兵在不断跑动,牵扯,哪怕重骑兵也不会骤然冲击,得找到合适的地点和时机。
一个个小型的,几百人到几千人不等的阵列在前进,然后彼此试探,攻击。
所以弓手和弩手,包括大型远程武器占优的一方,训练有素的一方,老兵多和将领意志坚定的一方多半会在这样的牵扯攻击中逐渐获得优势。
眼前的战场,很明显给了朱载墐不少学习和体悟的机会。
文人记录的战场和撰写的兵书,更注重所谓的大势和谋略。
但武夫们才知道,兵器,铠甲,地形,编伍,士气,训练,粮饷,金鼓,旗号,这些东西没有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复杂。
自从北宋之后,职业武夫的地低急剧下降。
明初时反弹了一阵子,勋贵侯伯领兵,将门世家控制军队。
现在又是文官们说了算了。
在他们眼里谋略决定一切,武夫们不过是棋子。
哪怕是几十万人的会战,在文官笔下也不会突出武夫的努力和付出的牺牲。
武夫们应有此报,他们在唐中期后确实祸害了这个国家二百年。
但报复压制的越狠,最终伤害的还是所有人。
最少在眼前,朱载墐是感觉自己需要仔细观摩细节,体悟到武人们的辛苦和牺牲。
在刚刚一瞬间的短兵相接时,双方也是最少有百人以上互相刺杀过去。
距离是在双方都感觉可以出手的时候。
明军的长枪还是占了不小的便宜,苗兵的长枪铁矛多半是三米左右,其实也是仿的明军制式长枪。
四米长以上的长枪在明军列装里也算少数,多半的明军制式长枪是三米左右。
五米长枪也是有,但几乎没有哪支军队会装备五米以上的长枪了。
在第一轮的接触中,双方几乎是在不停的辱骂声和呐喊声中彼此对刺。
苗兵有十来人被刺中,当场死了或是重伤。
亲军也有几人被刺中,但前排亲军都有扎甲或绵甲,隔的距离又远,伤的都并不重。
双方没有停止,很快锋线上涌出更多的人,距离也更近了一些。
在呐喊声中,第二轮的戳刺试探又开始了。
是的,已经死了一地的人,但只是试探而已。
喜欢大明1551请()大明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