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华急不可待的阅读起男朋友登在杂志上的信件。
跟潘晓的信件一样,何平的信件开头也有一段“编者的话”。
“潘晓同志的来信刊登之后,编辑部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读者来信,引发了大范围的读者讨论。很多人都从各个层面分析了潘晓同志的困惑,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经过编辑部的多次讨论和征求读者意见,我们在众多答潘晓同志的读者来信中选出一封刊登于新一期杂志中。
这封来信的作者是一位青年作家,他的身份对潘晓同志而言是有着特殊意义的。这位作家同志的信与很多我们读过的迥然不同,从另一个层面为我们剖析了潘晓同志的问题。
在此,希望读完信的潘晓同志及广大青年朋友们,能够有所启发。我们相信在这场关于人生和理想的探讨之中,青年朋友们会收获更多元的人生感悟,找到指引自己前进的路标。”
毛春华看到这里有点明白编辑部的意思了,原来是何平的信能够刊登出来,跟他的身份有一定的关系,毕竟潘晓的理想就是想当一个作家,何平作为潘晓职业理想的前辈说的话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另外就是何平的信的内容的独树一帜,毛春华都可以想到,在堆叠成山的信件之中,何平那充满理性和逻辑的发言会是多么乍眼和出众的。
想着想着,她心里不由得涌出一股骄傲。
“潘晓同志:
我今年二十六岁,比你大了三岁。在你给编辑部的信中曾经写道:人生的一些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对此,我想用我仅比你多了三年的人生经历告诉你,人生不是一条有来无回的单行路。如标题所言,人生不是道路,而是旷野。
……
国外有一位叫做马斯洛的心理学家曾经提出过一个理论,人的需要有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等级构成,我非常赞同他的观点。
……”
何平信件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那天他跟毛春华谈到的内容,只是经过了一些文字上的修饰,显得更加文雅一些。
毛春华读完之后,同事还在聚精会神的阅读,她仔细观察了一下同事的反应。
她虽然很赞同何平的话,但并不确定别人对此的看法。
没一会儿同事也看完了何平的信,毛春华问道:“你觉得怎么样?有道理吗?”
同事想了一下说道:“虽然有些地方不太明白,但我还是理解了。别人我不知道,比我朋友的写的好多了,他写的信里又是扯运动、又是扯发展,空泛的很。何平的这封信虽然有一部分读着很艰涩,但仔细一想是非常有道理的。”
毛春华这才放心,既然同事都肯定了,那么大多数人应该都能够接受,她就怕何平信里的内容太过理性,让那些有着浪漫主义心理的年轻人无法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