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虽然有些强行,但也勉强算是合理吧。
其次,《焦耳》文章首页是一张贼大的toc,占了大半个页面,下面是一段对toc的文字描述,右侧是“亮点”栏目,要求列出三条文章的亮点,此外还有类似于ees期刊的“ntext scale(背景和规模)”,对摘要和引言的补充。ii
怎么说呢,整的挺全乎的。
但说真的,许秋觉得这样搞意义并不是很大。
读者读起来费劲,作者写起来也费劲,需要把同样的内容换五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给表达出来……
再次,摘要的位置它也不老老实实的起名为“abstract(摘要)”,而是改名为了“suary(总结)”,结论部分的大标题直接省略掉,但内容还在。
正文是双栏的,左边正文,右边备注,空间占比2:1。
但由于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备注,因此在右边留下了大量的空白,相当于是单栏。
平常其他期刊都是1:1大小双栏的,看惯了1:1的双栏,再看这种2:1的双栏,还真有些不习惯。
ii
分栏和期刊公司有关,《自然》和《科学》的标准文章都是三栏的,acs、rsc、iley包括elsevier的大多数期刊都是1:1两栏的,cellress虽然从属于elsevier,但相对独立,因此搞一些花活出来也不奇怪。
另外,类似于《自然》子刊,要求列出详细的实验步骤、作者贡献等。
最后,重点来了,作为《自然》大子刊级别的期刊,《焦耳》稿件处理速度非常快。
其中一篇稿件的几个关键时间节点如下
received: aril 25, 2015(投稿2015年4月25号)
revised: ay 22, 2015(修改2015年5月22号)
aeted: june 5, 2015(接受2015年6月5号)
ublished: july 3, 2015(正式发表2015年7月3号)
这是许秋没有想到过的,从投稿到接受只用了40天,而且还包括一次修改。
之前他投《自然·能源》的文章时,也查了几篇《自然》大子刊稿件的关键时间节点,它们没有列出稿件修改的时间,不过大多数文章应该都是有修改的,其中一篇是这样的
received: 22 noveber,2015(投稿2015年11月22号)
aeted: 16 arch,2016(接受2016年3月16号)
ublished: 23 aril,2016(正式发表2016年4月23号)
从投稿到接受花费了四个月的时间,这是《自然》大子刊的平均稿件处理时间。
而且,许秋翻了五篇文献,这个时间就没有低于三个月的。
当然,如果是nc这样的非《自然》大子刊的子刊,审稿速度就比较快了。
像之前他和学妹各发了一篇nc,审稿速度就是比较正常的,和a、ees相当,大概一个多月时间。
因此,许秋估计这篇《焦耳》文章只要他写的足够快,可能发表的速度会比之前那篇《自然·能源》还要快。
s由于剧情需要,文中出现新刊的时间和现实中不是完全对应的,现实中《焦耳》是2018年创刊,《自然评论材料》和《自然·能源》创刊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