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抛射命中率低,是因为抛射只是打击一个点,箭矢从天而降,不仅要左右瞄准,还得前后上下也准,等于是从一维直线瞄准变成二维平面投影瞄准,命中率就降低了一个数量级。
只可惜野战中平射的机会极少,所谓临阵不过三矢,那是连远距离时的抛射都算上了,真正最后平射的可能也就一次机会。
而且野战阵型厚,平射的话最多只有第一排或者前两排能输出,后面的人为了防止射到战友还是只能抛射(第一排跪着放箭,第二排站着放箭)。
或者是装填速度特别慢的弩,搞成类似“火枪三段击”那样轮流上前放箭、退后装填。这就导致输出密度较差。
攻城战可以给远程火力的持续输出提供极大的便利,敌军冲锋过程中你射几十轮的机会都有。可城池被攻破的案例依然比比皆是、守城弓弩对攻城兵的杀伤并没有比野战几十倍的增长,这里面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物理误区——
那就是守城兵虽然得到了高度的优势,而且不会被近身,但守城兵失去了“平射封锁一条线”的机会,只能是居高临下立体射击。
城墙上往下射的箭都是打击单一一个点的,又要瞄左右又要调上下高低,这个点没蒙到就白射了。也正是这个物理原理,才导致守城方没有对攻城方绝对碾压。
而这个问题,其实西方世界到了大航海时代,就已经随着工程几何学的普及,被解决了——
西方人十六世纪开始造的棱堡,城墙高度降低了,因此可以在城墙前面、护城河对岸堆长长的缓坡,这道坡的长度基本上跟当时火枪的最大射程一致。
攻城士兵走到这个坡上后,就不再是水平往前走,而是在爬坡。爬坡的坡度跟城墙上守兵的步枪瞄准线始终是彻底吻合的,因此屠杀效率成倍提高。(见一会儿的彩蛋章附图)
等于是原本在打战地、吃鸡之类的三维射击游戏,忽然简化到了二维平面的横版过关射击游戏,只要瞄个左右,左右准了必中,高低上下的维度被取消掉了。
那屠杀效率简直杠杠的。
当然,诸葛亮没有那么多人力进行西方棱堡式的施工,毕竟东方的城池面积比西方大得多,造一道“跟城墙长度相同、宽三百步的土坡”,哪怕这土坡高度才一人高,土工作业量也已经比修城墙本身都大了。
所以,诸葛亮只是把这道切线坡的长度控制在五十步宽,跟连弩的射程相当,这样一来单位城墙长度的土工作业量,就降低了30多倍(跟截面积成正比,斜边缩短到6分之1,截面积就缩小到36分之1。)
加之诸葛亮这一年多都有参与修运河,土工作业的管理经验很丰富,加固昆阳城时就顺便分点人力做一下。
此时此刻,夏侯渊那些炮灰兵,就是这样满脑子懵逼和恐惧,死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那么容易死,为什么对面的汉军弩手个个都成了神射手。
连弩的命中率被拔高到了跟机关枪相似的程度,只是火力密度依然远逊于机关枪——毕竟一个打十发就要换弹匣,一个能打几百发才换。
唯一支撑曹军继续杀上去的信念,就是冲过这道羊马墙,夺取掩体后再跟守军抗衡。
可惜的是,汉军在疯狂输出后,眼看有可能被近身,纷纷放弃了笨重的连弩,直接撤回城内。反正连弩很重,攻城方也不可能败退时扛走,留在原地也不怕被抢。
不少曹兵热血上头,在几个军司马、曲军侯级别的军官带领下,试图冲门夺门,结果当然是才跟进去几十个,就被放下了千斤闸。
七八个士兵被闸成肉泥,筋断骨折,冲得快被关在闸门内的曹兵当然也是被内瓮城的火力射成了刺猬。
剩下被关在闸门外的曹兵,还想立刻寻找掩体,这才傻了眼,发现这次见到的城防设施跟以前看到的完全不一样,所有的掩体都只有朝外的一侧,没有朝里的一侧。城墙上的守兵,依然可以无死角地神臂弩点名射杀。
曹军的先头部队彻底崩溃,潮水一般地退去。半天的试探性破坏,几乎没有战果,白白丢下了超过两千余的伤亡,简直是太打击士气了。
死伤人数的绝对数量其实不大,但问题是一点战果都没捞到,被这样单方面屠杀,这谁的士气受得了?
夏侯渊也是彻底傻眼了,心中升起一股隐忧:“这刘备军到底藏了多少秘密?难道之前他们就还有很多杀招,是因为怕像连弩那样被敌军偷学了,所以不敢全用出来?
看李素此人治军之略,这十几年来,似乎倒也确是如此……这个城防体系,就是我军投石机足够,把墙砸开了,怕是都不太好攻。
总得把这守城方略的诡异之处琢磨透了,才敢再次总攻。这敌军不会是觉得天下一统都没几年了,所以都懒得藏着掖着不演了吧?”
夏侯渊想到这儿,自己都被自己吓了一跳。
怎么会冒出这样的想法?难道李素之前都是为了防止拿出来的新发明很快被敌人跟风,所以在控制节奏演吗?!
这可是争夺天下的至高霸业啊!所有诸侯都得无所不用其极、竭尽全力不敢留手。便是当年高祖得天下,不也是不择手段!稍稍择手段的,强如项羽,都覆灭了!
难道对面的敌人,还能在争霸天下之际,还考虑体面、还犹有余力可以控制进程节奏?!
夏侯渊连忙把这个想法从脑海里驱除出去,但他不知道他这就等于是“首先排除掉一个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