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在五天之前,从坐镇青州的诸葛亮那边,首次收到对三韩地区变故的汇报的。
当然,刘备收到汇报,便意味着在青徐当地,太史慈早已经开始战争调度筹集工作了,毕竟雒阳距离东海之滨又远了那么多。
刘备对于这个机会倒也不是很着急,他相信李素可以处理好,青、徐、扬三州的前线军队,自行调度组织进攻,就能把问题搞定。
所以刘备只是跟荀攸鲁肃二人稍微聊了聊这个情报,问问他们的看法,然后也没有把这个情报拿到大朝会上集议。
蛮夷之地死了个诸侯、发生了父子传位,这只是个自然事件,又不代表立刻会有军事动作,还不配被拿到大汉的朝议上郑重讨论。
于是,又过了五天之后的初十这天,李素的一份奏表,在诸葛亮的情报之后,也算是接踵抵达雒阳。
刘备一开始以为是出战前的准备情况汇报,但接见了李素派来的信使张松后,刘备发现不是那么简单,李素居然还请求刘备从别的方向调集援军夹击三韩战场。
这让刘备很诧异,也第一次觉得丞相过于慎重了,那只是公孙度死后剩下个公孙康啊!青徐扬三州的汉军还搞不定?现在大汉不仅要打胜仗,还要省钱地大胜仗!
刘备的战略思路倾向,可谓是跟原本历史上后世的隋炀帝杨广,截然相反。
杨广对付高句丽时,那是恨不得倾国117万大军全堆上去,后勤压力爆表,运粮修河征用民夫超两百万,自己一方死的运粮民夫都赶得上高句丽人的军队规模了。
刘备则是就想不打断休养生息的节奏,能七八万人搞定就七八万,要是能五六万就更好了。
好在张松还算能说会道,也知道保守机密,他把李素初步的设想,详细跟皇帝解释了一下,随后才指出丞相需要的花费并不多:
“……陛下,丞相的目的,也是希望尽量少靡费军资,就把问题解决了。正因为如此,他需要骠骑将军率领骑兵数千、从乐浪郡南下,沿汉江逡巡威慑公孙康。
骠骑将军这数千人的粮道,完全可以靠海路维持,也不用深入带方腹地,就沿着三韩半岛的西海岸南进即可,有沿海与浿水的水道可用,骠骑将军的后勤耗费不会太高。
只要把公孙康的主力全部吸引到汉江南岸,提防骠骑将军渡河,太史将军和甘将军自然能以更少的兵力便切断公孙康后路。”
刘备这时也回过味儿来了,他知道李素这并没有增加总的用兵成本。
而且,李素作为丞相,虽然统领百官,但是对于目前还暂时驻防在辽东的赵云,并没有直接调度的权力。请旨让皇帝出面调度,也是对朝廷体统的维护。
另一方面,刘备估摸着,李素这也是在避嫌,不希望只有他的人马出现在数千里之外的三韩。
毕竟偏远地区要提防割据,有两个互不统属的朝廷顶层文武,各带一部分部队,进入新征服地区,这样也好名义上互相有个监督和牵制。
所以说,事实上根本不用赵云的人打什么仗,赵云就是本人露个脸吸引一下敌军注意力,同时后续占领期间,也好做个见证。
“即使如此,丞相如此往复请示,不怕耽误了战机?”刘备既然觉得李素上道,反而有些惋惜,怕错过了最佳的进攻节点。
幸好张松也进一步详细解释:李素和诸葛亮都推测,公孙度死了有段时间了,公孙康接权应该已经接稳了,所以也不差这两三个月。
丞相本就没打算盛夏酷暑用兵,而是要拖到秋收初步结束,所以慢慢绸缪请示也不耽误。
“那就好,朕自会给子龙旨意,让他带个三五千骑也就够了。”刘备最终拍板。
……
从扬州到雒阳,朝廷使臣不比那些快马加急的邮驿,怎么也得走个十几天。而要从雒阳到辽东,就更是要一个月以上了。
相隔千里远程调度配合,整个过程磨合准备下来,可不就至少三个多月过去了。
李素诸葛亮四月份做好的准备,到赵云那边也筹备妥当开始出兵,已经是七月过半。按照七月十五中元节的收获庆典来算,可不是秋收时分了。
本章节尚未完结,共3页当前第2页,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